kv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规范书内容摘要:
变电站 的运行方式和运行工况,按照上级调度部门确定的电压曲线和无功补偿原则,自动投切无功补偿设备及调节变压器分接头。 设“自动 /手动”选择开关,选择操作方式。 调节控制的正 常或异常操作均应有操作报告。 自动调节方式为:闭环调节(主变分接头、电容器、联合调节);半闭环调节(不调主变分接头,调电容器);开环调节(不作自动调节,只作调节指导)。 当接收到外部闭锁信号时应立即闭锁控制输出;若该部分硬件或软件出现故障时亦应立即闭锁控制输出,并报警,转入“手动”调节。 具有主变联调功能 当一台主变抽头位置发生变化时,监控系统应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与其并列运行的其它主变抽头位置进行调节。 应具有小电流接地选线功能。 同步对时 变电站 计算机监控系统配置卫星时钟设备,以接收 GPS 的标准授时信号,对站控层各工作站及间隔层各单元等有关设备的时钟进行校正。 授时方式应灵活方便,采用硬对时、软对时或软硬对时组合方式。 可采用串行通信方式,站控主机每隔一定时间接收一次卫星时间以修正本系统时间,当时间精度要求较高时,可采用串行通信和秒脉冲输出加硬件授时,在卫星时钟故障情况下,应由调度主站的时钟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步对时设备应统一配置一套卫星时钟,采用一钟多个授时口的方式以满足计算机系统或智能设备的寻时要求。 监视和报警 监视 能通过 显示器 对主要电气设备运行参数和设备状态进行监视,任何 显示器 实时画面均应能在 2秒内完全显示出来,其它画面能在 3秒内完全显示出来,所有被显示的数据其刷新速度为 1秒,画面调用采用键盘、鼠标或跟踪球。 对显示的画面应具有电网拓扑识别功能,即带电设备颜色标识。 所有静态和动态画面应存储在画面数据库内,用户可方便和直观地完成实时画面的在线编辑、修改、定义、生成、删除、调用和实时数据库连接等功能,并能与其他工作站共享修改或生成后的画 12 面。 画面应采用符合 Window 标准的窗口管理系统,窗口颜色、大小、生成、撤除、移动、缩放及选择等可由操作人员设置和修改。 图形管理系统应具有汉字生成和输入功能,支持矢量汉字字库。 应具有动态棒型图、动态曲线、历史曲线制作功能。 屏幕显示、打印制表、图形画面中的画面名称、设备名称、告警提示信息等均应汉字化。 对各种表格应具有显示,生成、编辑等功能。 在表格中可定义实时数据、计算数据、模拟显示并打印输出。 应显示的主要画面至少如下: 1)电气主接线图,包括显示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包括变压器分接头位置等)、各主要电气量(电流、电压、频率、有功、无功 、变压器绕组温度及油温等)等的实时值,并能指明潮流方向,可通过移屏、分幅显示方式显示全部和局部接线图及可按不同的详细程度多层显示。 2)电力网络潮流图。 3)二次保护配置图,反映各套保护投切情况、整定值和压板位置等。 4)直流系统图。 5)所用电系统状态图。 6)趋势曲线图:对指定测量值,按特定的周期采集数据,并予以保留,保留范围30天,并可按运行人员选择的显示间隔和区间显示趋势曲线,同时,画面上还应给出测量值允许变化的最大、最小范围。 每幅图可按运行人员的要求显示某四个测量值的当前趋势曲线。 7)棒状图。 8)计算机监控系统运行工况图:用图形方式及颜色变化显示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备配置,工作状态。 9)各种统计及功能报表,包括电量表、各种限值表、运行计划表、操作记录表、系统配置表、系统运行状况统计表、历史记录表和运行参数表等 10)定时报表、日报表、月报表 11)各种保护信息及报表 12)控制操作过程记录及报表 13)事故追忆记录报告或曲线 13 14)事故顺序记录报表 15)操作指导及操作票、典型事故处理程序 报警 当所采集的模拟量发生越限,数字量变位及计算机系统自诊断故障时应进行报警处理。 事故状 态方式时,公用事故报警立即发出音响报警,主机 /操作员工作站的 显示器画面上应有相应的颜色改变并闪烁,同时推出红色的报警条文。 报警方式应分为两种:一种为事故报警,一种为预告报警,前者为非操作引起的断路器跳闸和保护装置动作信号,后者为一般性设备变位,状态异常信号,模拟量越限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事件异常等。 事故报警和预告报警应采用不同颜色,不同音响给以区别。 对重要模拟量越限或发生断路器跳闸等事故时,应自动推出相关事故报警画面和提示信息,并自动启动事件记录打印机。 事故报警通过手动或自动方式确认,每次确认一次报警, 自动确认时间可调。 报警确认后,声音、闪光停止,但报警信息仍保存,对第一次事故报警发生阶段,若发生第二次报警,应同样处理,不应覆盖第一次。 统计及计算 应能按运行要求,对电流、电压、频率、功率及温度等量进行统计分析。 能对电能量分时段和方向累计。 当设有关口表时,电能量数据应以关口表采集数据为准。 能对变压器的负荷率、损耗及经济运行进行分析。 能对母线电压不平衡及合格率进行统计。 能对监控范围内的断路器正常 操作及事故跳闸次数,分接头调节档次及次数,设备的投退、通道异常、主要设备的运行小时数及各种操作进行自动记录和统计。 制表打印 能根据运行人员要求定时打印值报表,报表时间段可由运行人员自行设定。 能召唤打印月内任意一天的值报表、日报表和年内任意 一月的月报表。 事故时能自动打印预告信号报警记录、测量值越限记录、开关量变位记录、事件顺序记录、事故指导提示和事故追忆记录,并能实现 显示器 画面硬拷贝。 14 可组织运行日志和各类生产报表 、事件报表及操作报表的打印。 人机界面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通过各工作站为运行人员提供灵活方便的人机联系手段,实现整个系统的监测和控制。 能根据运行要求对各种子参数、日志和时钟进行设置,并宜按一定权限对继电保护整定值、模拟量限值及开关量状态进行修改及投退。 能根据运行要求对测点、 I/O 模件、打印机等监控设备、各种工作方式和功能进行投退选择,能对继电保护信号进行远方复归和具有权限等级的继电保护装置的进行投退。 应用管理 变 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宜实现如下各种管理功能: 运行操作指导:编制设备运行技术统计表,并推出事故指导画面。 事故分析及指导: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大量报警信号进行分类检索和相关分析,对典型事故 宜推出事故指导画面。 在线设备分析:对主要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的运行记录和历史记录数据进行分析,提出设备安全运行报告和检修计划。 维护功能:应能根据工程和运行要求,实现对屏幕画面、打印制表和数据库的修改、扩充等维护功能。 在线自诊 断 与冗余 管理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具备完善的在线自诊断能力,及时发现各网络、设备或装置的故障,向系统报警并提供就地故障指示。 系统应具有自恢复功能,当系统出现程序锁死或失控时应能在保留历史数据的前提下热起动,使系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 当互为冗余热备用的系统主机或前置机出现硬件或软件故障时,应进行主备机的自动无扰动切换并报警。 应具有远方诊断维护功能。 系统总体 技术 要求 15 系统硬件及软件应遵循开放的原则。 其产品 应是经过现场考验、成熟、先进和可靠的。 硬件应是以微机处理器为基础的功能分布型工业产品设备,其主容量应满足整个系统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要求,除留有远期扩建的容量外,还应留有适当的使用裕度。 软件应符合国标和国际标准,其系统的功能可靠性、兼容性及界面友善性等指标应满足系统本期及远景规划要求。 系统的软、硬件应是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和调用或。kv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规范书
相关推荐
的变压器检查随机压力表,油箱内氮气压力应保持 10Kpa 以上(常温下)。 现场长期储存不能及时安装的充氮变压器要求尽早排氮注油(最多不应超过 15天)。 5 绝缘油的验收 绝缘油到达现场应进行目测验收,检查是否混入异物。 交接检查添加油油品试验报告。 检查计算添加 油数量。 绝缘油到达现场后油的电气强度检测应达到:耐压值≥ 40kV/ ,含水量≤ 20ppm。
土管、电缆沟或松散土壤中,不能承受拉力和压力。 3 VV22 VLV22 聚氯乙烯绝缘 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可土壤直埋敷设,电缆可承受机械外力作用,但不能承受大的拉力。 4 VV23 VLV23 聚氯乙烯绝缘 钢带铠装聚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可土壤直埋敷设,电缆可承受机械外力作用,但不能承受大的拉力。 5 VV32 VLV32 聚氯乙烯绝缘 钢丝铠装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5%(¥ 元整 )的银行保函 (有效期为 到 货后 18 个月)。 七 、保险 设备保险由乙方负责(按设备总价的 110%价值投保)。 派往甲方进行服务的工作人员需投保人身险,费用由乙方负责。 八 、货物验收 对主要设备,甲方有权定期或临时到制造商工厂监造及检验。 乙方所供的 协议 设备交货在甲方现场进行开箱验收, 乙方需随货派遣监督人员到甲方现场,货到后双方应在 10 个工作日内开箱检验完毕
m 200mm 200mm 800mm 250mm 前门 后门 12 地母线上每隔 10cm 留有一个直径 5mm 的孔。 保护柜内设备的安排及端子 的布置应保证各套保护的独立性,在一套保护检修时不影响其他任何一套保护系统的正常运行。 保护柜中的内部接线应采用耐热、耐潮和阻燃的具有足够强度的绝缘铜线。 导线应无损伤,导线的端头应采用压紧型的连接件。 卖方应提供走线槽,以便于固定电缆及端子排的接线
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基建质量 [2020]19 号) 的有关要求,组织有关人员对工程进行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自查,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自查分实物质量和资料管理两部分 ,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组织整改并做到闭环管理。 自查主要内容: 1. 对照 《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基建质量 [2020]19号) ,进行自查。 发现不足,及时安排完善,并完成创优自查报告
后不应立即测量接地电阻。 178。 电气设备 和防雷接地的试验装置的试验项目和标准应符合设计规定; ③ 检查记录: 178。 修改后的实际施工的施工图; 178。 设计变更的证明文件; 178。 安装技术记录(含隐蔽工程记录等); 178。 测试记录。 ⒉ 电缆埋管 ⑪ 电缆管的加工弯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 电缆管的弯曲半径与所穿电缆的弯曲半径应一致,每根管的弯头最多不超过 3个,直角弯头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