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乡村医生定向培养模式的综合试验项目内容摘要:

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 . 将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模式 行企要素:邀请农村基层卫生管理部门和乡村医生参与本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设 12 计,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 内容中,注重新形势下村卫生所发展的要求。 企业要素:强化校企合作,吸引医疗卫生单位参与高职教育,提高整合医疗卫生单位资源的能力,主动将用人部门的要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在学校校园形态建设中,也要营造职业情境和氛围。 职业要素: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将就业导向体现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内容之中,使专业教学能够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实践要素: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培养过程与工作体系、工 作过程的关联度,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 改革基础课教学系统和实践环节系统 规范基础课课程体系,跳出传统教育课程设置的框架,形成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基础课课程体系。 基础课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内容体系要突破传统学科体系,应根据专业课的需求和执业资格标准的要求重新设计。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室的实验、实训基地的实训、校外基地的实训、顶岗实习、基层综合实习等。 不同的实践环节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师,各环节之间要注重密切衔接,形成完整的系统。 基础课教学系统和 实践环节系统之间要交叉融合,形成培训的整体。 . 专业课、实践课实施行动导向模式 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教学内容以农村常见急症急救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预防、康复为重点。 校内建设模拟或仿真实训室做到实训与临床岗位实现零距离近距离。 第二年将课堂设在医院 , 与医疗环境近距离,教、学、做一体化。 13 .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前三年学习实行 1+1+1 模式,将临床课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毕业实习紧密结合,实施一体化教学。 改革毕业实习内容,除临床医疗实践外,必须有预防医 学、公共卫生实践,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实践。 实习地点除医院外,还应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农村、社区现场。 第四年到三级医院进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规范和提升执业能力。 . 优化课程结构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要基于医疗、预防工作过程的重组,适应村卫生所岗位目标的要求。 增设《全科医学》、《急救医学》、《计划生育服务》等课程。 确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比例,加强课程整合,加强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教育。 改革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问题引导、案例教学、专题讨论、角色扮演、师生互动、PBL 教学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现代模拟技术、电视、电影的应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 加强教材建设 高素质村级乡村全科医生的培养,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 在选用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基础上,组织编写培养高素质村级乡村全科医生适用的教材和讲义,更新现有教材内容。 专业教材内容以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 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基础课材内容以“必需、够用” 为度。 教材内容要注意与相关执业考试的考试大纲相衔接。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明确实训基地的教学目标 ——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规范实训项目 —— 根据岗位需求,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编制实训课程标准。 14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临床教学基地。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实训平台;分别开展实验实训、专业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 将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建设以及教学改革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制定毕业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方案,组织实施,总结经验。 为保证毕业后规 范化培训达到要求,拟采取下列措施 : 制定规范化培训方案 :包括培训目标、地点、时间、内容、要求等。 落实培训地点和临床科室: 规范化培训拟安排在厦门市三级医院进行,一年时间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科、急诊科、 ICU、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临床科室轮转培训。 探索帮助毕业生牢固树立回馈乡梓, 为社会主义 新农村 建设服务 、 为 农 民 健康 服务 、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思想,落实到岗开展工作和政策待遇,进行物力和智力支持,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提供保障。 使项目可持续发展和推广。 3. 认真总 结“四个 1”培养模式的成果、经验。 配套政策 (含所需支持政策) 1. 各级政府的支持政策,为 “招得来、下得去、留得住”保驾护航。 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和“三农”问题,为民办实事,要求本项目先行先试,给予了具体指导和政策支持。 早在 2020 年元月 25 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就《关于在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定向招生“订单式”培养乡村医生》致函福建省卫生厅。 2020年 4 月 30 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发文(厦府办〔 2020〕 96 号),率先提出开展 2020 年定向培养大专学历乡村医生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明确了培 养对象和委培名额,由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组织实施培养。 学员在校期间免学费和生活费并提供生活费补助。 规范化培训期间发放生活费补助。 定向培养生到村卫生所工作,服务年限不少于 10 年,服务期内纳入所辖卫生院的编外人员管理,其工资待遇纳入区财政预算,享受镇卫生院同类人员薪酬待遇,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 《实施意见》同时规定 15 了违约处置条款。 (厦府办〔 2020〕 96 号)文件从制度层面为本项目的可持续开展奠定了政策保障。 2020 元月 26 日,省卫生厅及时批复,支持厦门市举办乡村医生大专学历定向培养班(闽卫科教函〔 2020〕 54 号)。 福建省教育厅大力支持此项目,同意计划单列 定向 招生。 ,从制度层面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重点保障毕业生知识、技能、素质“用得好”。 主要保障条件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 学校一贯重视临床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加快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在立足于自主培养的基础上,坚持定向与委托培养并重,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 并举,师德教育与业务水平提高并进,制定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政策和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 目前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适应发展的教师队伍。 现有教师 66人,生师比为 ∶ 1。 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 46人,中级职称 19人,分别占师资总数的 %、 %;具有博士学位者 2人、硕士 27人,占师资总数的 %,并呈增长态势; 后备师资充足,师资梯队合理,教师毕业于全国各医学高等院校,学缘结构合理。 专业领域的主要专职教师(具有副高及副高以上专业职称的教师)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学科专业 承担的教学工作 陈素云 女 硕士 讲师 微生物学 专业基础课教学 林琳 女 硕士 讲师 免疫学 专业基础课教学 16171819 林清平 女 学士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学 专业课教学 妇产科临床 刘海英 女 学士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学 专业课教学 妇产科临床 张蓓 女 学士 主治医师 妇产科学 专业课教学 妇产科临床 徐晓红 女 硕士 主治医师 妇产科学 专业课教学 妇产科临床 熊凌云 女 学士 主治医师 儿科学 专业课教学 儿科临床 陈绍球 男 学士 主任医师 儿科学 专业课教学 儿科临床 方玫 女 学士 主任医师 儿科 学 专业课教学 儿科临床 黄雪玲 女 学士 主任医师 儿科学 专业课教学 儿科临床 魏淑丽 女 硕士 主治医师 儿科学 专业课教学 儿科临床 栾春玲 女 学士 副主任医师 儿科学 专业课教学 儿科临床 王燕 女 学士 主治医师 儿科学 专业课教学 儿科临床 詹娜萍 女 学士 副主任医师 儿科学 专业课教学 儿科临床 教师业务素质(近年来的主要教学、教改、产学研成果、主编教材及代表性著作、论文等) 临床医学专业 积极推进教研教改和科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以研促教,成果颇丰。 近年来累计建设省级精品课程 2 门,校级精品课程 10 门,省市教科研课题 25 项,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科研论文 220 篇,主编参编国家规划教材 5 本。 2.教学条件(教学仪器设备、专业图书资料、实习实训基地等) .教学设施齐全,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临床医学系设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在全 省拥有 30 多家临床教学、实习医院。 2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