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支模工程专项施工方案(156米内容摘要:
盲目指挥操作,根据架子工有关技术及规范进行施工搭设,经常检查所搭设顶架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发现隐患应及时处理,所有材料应放在不易坠落的位置,发现有易坠落的物料应及时转移到楼面或地面。 进入施工现场施工的工作人员应遵守工地现场有关规章制度,坚决杜绝盲目指挥操作,必须戴安全帽,不得穿硬底鞋,不得穿拖鞋及赤脚,不得酒后高空作业,不得向下抛掷杂物,不得乱掉烟头火种,悬空搭设必须系安全带。 在满堂红顶架使用期间,严禁拆除下列杆件:主节点处的纵、横向水平杆、 纵横向扫地杆、连墙拉杆、顶墙杆、吊杆。 不得在满堂红顶架基础及其邻近处进行挖掘作业,否则应采取安全措施,并报主管部门批准。 在满堂红顶架上进行电、气焊接作业时,必须有防火措施、准备灭火器和派专人看守。 搭、拆满堂红顶架时,地面应设围栏和警示标志,并派专人看守,严禁非操作人员入内。 14 1高支模文明施工措施与管理 施工管理人员和特种工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建筑材料、构件、 料具和建筑垃圾要按施工总平面图指定的区域堆放,堆放要整齐,挂定型化的标牌进行标识。 项 目部要建立消防领导小组,制定安全消防措施, 配备充足的灭火器和消防人员。 施工现场要设置吸烟室,禁止随地吸烟, 春夏秋季节要搞好绿化。 食堂必须有卫生许可证,建立卫生责任制度, 炊事人员要持健康证上岗,食堂内高度不低于 米,设透气窗,食堂必须设在距厕所、垃圾场地及其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30米以上。 办公室内悬挂项目部管理制度及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 . 楼层清理施工垃圾,使用封闭的专用垃圾道或采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撒造成扬尘。 施工垃圾要及时清运,清运时,适量洒水减少扬 尘。 施工现场在施工前做好施工道路的规划和设置,如采用临时施工道路,基层要夯实,路面铺垫细石,并随时洒水,减少道路扬尘。 施工现场制定洒水降尘制度,配备专用洒水设备及指定专人负责,在易产生扬尘的季节,施工场地采取洒水降尘。 施工现场提倡文明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 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自觉意识。 施工现场要天天打扫,保持整洁卫生,场地平整,道路畅通,作到无积水,有排水措施。 施工现场严禁大小便,发现有随地大 小便现象要对责任区负责人进行处罚。 施工区、生活区有明确划分,设置标志牌,标牌上注明姓名和管理范围。 1高支模监测 项目部准备在现场进行施工过程监测。 监测项目:支架沉降和位移。 测点布设:梁均设一个监测剖面(梁中位置),每个监测剖面布设一个支架水平位移监测点、两个支架沉降观测点。 监测频率: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实施监测,监测频率不超过 30 分钟一次。 变形控制值: 15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检查工具 1 立杆钢管弯曲 3mL≤ 4m 4mL≤ ≤ 12mm ≤ 20mm 钢 板尺 2 水平杆、斜杆的钢管弯 曲 L≤ ≤ 30mm 钢板尺 3 立杆垂直度全高 绝对偏差≤ 100mm 吊线和卷尺 4 立杆脚手架高度 H内 相对值≤H/400 钢板尺 变形监测报警值: 梁水平位移为 8mm。 13.安全应急救援预案 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架构 组长: 沙克东 电话:13151634502 副组长:殷晓建 电话:13585982103 组员:王伟平、陈岗、魏成太、杨均、涂朝勇、沈伟伟、宋必清 安全总监: 杨德冲 应急救援联络电话: 急救中心: 120 公 司应急办公室: 051258707553 职务或专业组名称 姓名 电话 总指挥 沙克东 13151634502 副总指挥 殷晓健 13585982103 安全保卫组 宋卫杰 13862498823 现场抢救组 陈岗 13151634582 后勤保障组 魏成太 13151634075 事故调查组 杨均 13151634609 16 善后处理组 涂潮勇 15952256312 通讯组 沈伟伟 13151634609 材料组 宋必清 13918940332 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急救援 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后,抢救的重点放在对休克、骨折和出血上进行处理。 (1)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马上组织抢救伤者,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 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 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 20 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2)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 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 遇有 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3)发现脊椎受伤者,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 搬运时,将伤者平卧放在帆布担架或硬板上,以免受伤的脊椎移位、断裂造成截瘫,招致死亡。 抢救脊椎受伤者,搬运过程,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背运。 (4)发现伤者手足骨折,不要盲目搬动伤者。 应在骨折部位用夹板把受伤位置临时固定,使断端不再移位或剌伤肌肉,神经或血管。 固定方法:以固定骨折处上下关节 为原则,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头等,在无材料的情况下,上肢可固定在身侧,下肢与腱侧下肢缚在一起。 (5)遇有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在头低脚高的卧位,并注意保暖。 正确的现场止血处理措施。 ①一般伤口小的止血法:先用生理盐水 (%NaCl 溶液 )冲洗伤口,涂上红汞水,然后盖上消毒纱布,用绷带;较紧地包扎。 ②加压包扎止血法:用纱布、棉花等作成软垫,放在伤口上再加包扎,来增强压力而达到止血。 ③止血带止血法:选择弹性好的橡皮管、橡皮带或三角巾、毛巾、带状布条等,上肢出血结扎在上臂上 1/2处 (靠近心脏位置 ),下肢出血结扎在大腿上 1/3处 (靠近心脏位置 )。 结扎时,在止血带与皮肤之间垫上消毒纱布棉垫。 每隔 25~40 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 17 - 1 分钟。 (6)动用最快的交通工具或其他措施,及时把伤者送往邻近医院抢救,运送途中应尽量减少颠簸。 同时,密切注意伤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及伤口的情况。 发生支模坍塌应急救援 (1)施工项目在班组作业前必须要结合工作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 并保持出入口畅通。 (2)在施工危险区域悬挂对口警示标志,设专人监护。 按规定设防护措施。 保持出入口畅通,有计 划清理拆除下来的材料,严禁阻塞通道。 (3)当支模在拆除过程中发生大面积倒塌、坍塌,不要慌张,保持镇静,注意事态的发展情况、方向及受影响的位置,有序指挥员工疏散。 (4)在坍塌过程中不要盲目抢险,有危及用电安全的,应立刻切断电源,确认未有继续坍塌危险的情况下,组织抢救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工作,首先抢救受伤人员,再抢救集体财产。 (5)现场急救处理: ①尽快解除重物压迫,减少挤压综合症的发生。 ②伤肢制动,可用夹板等简单托持伤肢。 ③伤肢降温 (避免冻伤 ),尽量避免局部热缺血。 ④伤肢不应抬高、按摩或热敷。 ⑤如果挤压部位有开放创伤及活动出血者,应止血,但避免加压,除有大血管断裂外不用止血带。 ⑥迅速转往医院。 (6)立刻设危险区域,并设警示标志,设专人监护,保护事故现场。 (7)按规定上报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救援。 触电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当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首先要尽快使触电者脱离电源脱离电源的基本方法有: (1) 将出事附近电源开关刀拉掉、或将电源插头拔掉,以切断电源。 ( 2)用干燥的绝缘木棒、竹竿、布带等物将电源线从触电者身上拨离或者将触电者拨离电源。 ( 3)必要时可用绝缘工具(如带 有绝缘柄的电工钳、木柄斧头以及锄头)切断电源线。 ( 4)救护人可戴上手套或在手上包缠干燥的衣服、围巾、帽子等绝缘物品拖拽触电 18 者,使之脱离电源。 ( 5)如果触电者由于痉挛手指紧握导线或导线缠绕在身上,救护人可先用干燥的木板塞进触电者身下使其与地绝缘来隔断入地电流,尽快采取其它办法把电源切断。 ( 6)如果触电者触及断落在地上的带电高压导线,且尚未确证线路无电之前,救护人员不可进入断线落地点 8~ 10 米的范围内,以防止跨步电压触电。 触电者脱离带电导线后应迅速将其带至 8~ 10 米以外立即开始触电急救。 只有在确证线路已经 无电,才可在触电者离开触电导线后就地急救。 在使触电者脱离电源时应注意的事项: ( 1)未采取绝缘措施前,救护人不得直接触及触电者的皮肤和潮湿的衣服。 ( 2)严禁救护人直接用手推、拉和触摸触电者;救护人不得采用金属或其它绝缘性能差的物体(如潮湿木棒、布带等)作为救护工具。 ( 3)在拉拽触电者脱离电源的过程中,救护人宜用单手操作,这样对救护人比较安全。 ( 4)当触电者位于高位时,应采取措施预防触电者在脱离电源后坠地摔伤或摔死(电击二次伤害)。 ( 5)夜间发生触电事故时,应考虑切断电源后的临时照明问题 ,以利救护。 ,由救援组长指挥对伤员立即组织抢救,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保护现场。 按照有关规定,立即报告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和本企业安全生产负责人,及请求救援。 触电者未失去知觉的救护措施:应让触电者在比较干燥、通风暖和的地方静卧休息,并派人严密观察,同时请医生前来或送往医院诊治。 触电者已失去知觉但尚有心跳和呼吸的抢救措施:应使其舒适地平卧着,解开衣服以利呼吸,四周不要围人,保持空气流通,冷天应注意保暖,同时立即请医生 前来或送往医院诊治。 若发现触电者呼吸困难或心跳失常,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挤压。 对“假死”者的急救措施:当判定触电者呼吸和心跳停止时,应立即按心肺复苏法就地抢救。 方法如下: ①通畅气道。 第一,清除口中异物。 使触电者仰面躺在平硬的地方,迅速解开其领扣、围巾、紧身衣和裤带。 如发现触电者口内有食物、假牙、痰血块等异物,立即把病人的头侧向一边,迅速用一只手指或两只手指交叉从口角处插入,从口中取出异物,操作中要注意防止将异物推到咽喉深入。 第二,采用仰头抬颊法畅通气道。 操作时,救护人用一只手放在触电 者前额,另一只手的手指将其颏颌骨向上抬起,两手协同将头部推向后仰,舌根 19 自然随之抬起、气道即可畅通。 为使触电者头部后仰,可于其颈部下方垫适量厚度的物品,但严禁用枕头或其他物品垫在触电者头下。 ②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使病人仰卧,松解衣扣和腰带,清除伤者口腔内痰液、呕吐物、血块、泥土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救护人员一手将伤者下颌托起,使其头尽量后仰,另一只手捏住伤者的鼻孔,深吸一口气,对住伤者的口用力吹气,然后立即离开伤者口,同时松开捏鼻孔的手。 吹气力量要适中,次数以每分钟 16— 18 次为宜。 ③胸外心脏按压。 将伤者 仰卧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救护人员跪或站于伤者一侧,面对伤者,将右手掌置于伤者胸骨下段,左手置于右手之上,以上身的重量用力把胸骨下段向后压向脊柱,以能使胸骨向下移动三四厘米即可,随后将手腕放松,每分钟挤压 60— 80 次。 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宜将伤者头放低以利静脉血回流。 若伤者同时拌有呼吸停止,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还应进行人工呼吸。 一般做四次胸外心脏按压,做一次人工呼吸。 应急物资预备: 序号 器材或设备 数量 主要用途 1 支架 50 根 支撑加固 2 模板、木枋 30 根 支撑加固 3 担架 2个 用于抢救伤员 4 止血急救包 4个 用于抢救伤员 5 手电筒 6个 用于停电时照明求援 6 应急灯 6个 用于停电时照明求援 7 爬梯 3樘 用于人员疏散 8 对讲机 8台 联系指挥求援 高支模部位浇捣混凝土全程应在白天进行,以方便施工安全监测,严禁其他时间施工。 备发电机一台,以防止因停电而造成安全和质量事故发生。 如发生不利于安全情况,必须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由各专业施工班组及时进入,对该部位进行加固,确保安全。 1梁模板高支撑架的构造和施工要求 : 除了要遵守《扣件架规范》的相关要求外,还要考虑以下内容 : 20 ; ,确保两方向足够的设计刚度; ,可以采用不同的立杆间距,但只宜在一个方向变距、而另一个方向不变。 : ,可以采用等步距设置; ,轴力沿高度分布变化较大,可采用下小上大的变步距设置,但变化不要过多; ,不宜超过。 : ≥ 20m或横向高宽比≥ 6时,需要设置整体性单或双水平加强层; 46米沿水平结构层设置水平斜杆或剪刀撑,且须与立杆连接,设置 斜杆层数要大于水平框格总数的 1/3; 1015m设置,四周和中部每 1015m设竖向斜杆,使其具有较大刚度和变形约束的空间结构层; ,高支撑架的顶部和底部(扫地杆的设置层)必须设水平加强层。 : ;。高支模工程专项施工方案(156米
相关推荐
部门、质量部门同意后方可拆除。 5)分段、分立面拆除时,应确定分界处的技术处理方案,并应保证分段后架体稳定。 第 六 章 模板支撑 体系 安全技术措施 模板 支撑 体系 防失稳措施 ① 、浇筑混凝土前,组织专门的检查小组,检查支撑体系中各种紧固件的牢固程度。 ② 、浇筑混凝土时,派专人看护,发现紧固件滑动或杆件变形异常时,应立即报告,由值班施工员组织人员,采用事前准备好的千斤顶,把滑移部位顶
年版),对于一类建筑,室外消防用水量为 30L/s,室内消防用水量为 40L/s,火灾延续时间按 3小时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为 30L/s,火灾延续时间按 1小时计。 故室外消防用水量为324m3,室内消防用水量为 540m3, 10分钟消防储水量不应小于 18m3。 在对此类高层建筑在做消防给水设计时,首先要 将公共生活、住宅及消防用水分开设置,宜采用区域集中室内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砌体高度超过作业高度 以上时,应搭设脚手架,在一层以上或高度超过 4m 采用里脚手架必须支搭安全网,采用外脚手架应设护身栏杆和挡脚板后组可砌筑。 脚手架上堆料量不昨超过规定荷载,堆砖高度不得超过 2 皮侧砖,同一块脚手 板上的操作人员不应超过 2 人。 在楼层施工时,堆放机械、砖块等物品不得超过使用荷载,如超地荷载时,必须经过验算采取有效加固措施后方可进行堆放和施工。 不准站在墙顶上做划 线
部分从建设经营期第三年中开始出售,整个销售过程分二批进行,商铺部分分别为: 30%、 35%,价格分别为: 11000、 12500,销售率 65%;车位部分从建设经营期第三年中开始出售,整个销售过程分二批进行,车位部分分别为: 50%、 20%,价格分别为: 15万 /个,销售率70%。 按照上述确定的每年出售比例和销售单价,计算实际销售总收入。 (详细 见表: 645) (表: 641)
T 型结构的安装 取一段管材,错开管材开口处开一个与安装管相同直径的 孔,形成一个 T型接点;在孔上向开口管管缝开一条缝,便于安装;将管材安装在 T 型管的直管上,在开口缝处涂上胶水,粘合;另取一段与侧管直径一致的管材,在离管断口 R 处划一切线( R 为管材半径);在切线与断口之间做一 U 型切面;修剪切面;在切面及开口缝上涂上胶水;胶水干化后,将管材套在侧管上,与直管粘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