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建设方案doc[方案及规划]内容摘要:

校管理育人的楷模。 职业教育难,农业职业教育更难,民族农业职业教育是难上加难。 我院是全省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最高的一所学校,在 校生中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学生占 57%(最高时达到 74%), 目前藏族学生 就 占学院学生总数的 40%以上,作为地处青藏高原艰苦地区,长期为当地“艰苦行业、艰苦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所院校,根据生源情况、学生文化基础,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强化思想政治和职业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此,学院以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坚持定期举行 “五仪式” (升降国旗、入党、入团、十八岁成人、新学年开学典礼),开放 “六室一房一馆” (微机室、电教室、阅览室、娱乐室、会计 模拟室、实验室、健身房、图书馆),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不吸烟、不打架等 “十不”教育 和第一天、第一周等 “五个一”活动 ; “三三制”管理办法 (一是三种评定办法,即班级综合成绩评定办法、班主任成绩综合评定办法和学生操行成绩综合第二部分 建 设基础 5 评定办法;二是三个档案,即班级档案、班主任档案、学生个人档案;三是三个挂钩,即班主任量化成绩与晋升职称挂钩,班主任量化与奖金挂钩,学生量化成绩与助学金挂钩);形成了“心要操到,腿要跑到,嘴要说到、表率要做到”的 班主任“四到”工作作风 ,有效地保证了学生思想教育任务的落实;院党委还十分 重视在民族学生中发展党员,截止目前, 全院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 15%以上,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 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成为省内大中专院校竞相学习的 “拳头产品”, 学院也因此被社会各界誉为青藏高原的 “黄埔军校 ”。 , 反对藏独 ,维护 了 区域 民族团结和 社会 的 稳定。 青海是达赖的故乡,一直是“达赖集团”分裂渗透的重点区,境外敌对势力加紧以民族、宗教问题为突破口,想方设法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 我院做为反分裂、反藏独的前沿,长期以来一直狠抓学生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学生的政治思想阵地,在 维护驻地和青海社会政治稳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2020 年 3 月,达赖集团鼓动的藏独分子相继在西藏、四川、甘肃的部分藏区引发了“打、砸、抢、烧”暴力骚乱。 在这场反对藏独、反对分裂的斗争中,学院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 做到了社会的安定、稳定。 这与学院始终把民族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工作重点, 充分 把握 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坚持“德育奠基,质量立校”的办学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 密不可分 ;这与学院长期坚持加强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教育 , 加强民族团结、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密不可分 ;这与 68 年培养的 18000 余名长年奋战在高寒缺氧地区、 直接服务于民族地区 、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上岗快、能力强、素质好、用得上、留得住、后劲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维护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方面的作用 密不可分。 学院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遍布青海各条战线,他们不仅是区域农牧业生产发展的 主要科技力量 ,而且是当地社会、政治、经济等管理、第二部分 建设基础 6 建设领域的 建设者和领导者 ,他们是推动青藏高原社会进步发 展的 中流砥柱 ,为青藏高原 民族地区教育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地区共同繁荣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学院被誉为“桃李满天下,富裕农牧民”的“鹰之摇篮”。 青藏高原三大精神之一的 “ 团结、创业、求实、奉献”的学院精神 ,与“柴达木精神”、“青藏兵站部精神”被青海各族人民学习了二十多年,成为 青藏高原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 ,形成特色,探索了 农牧业 职业教育的崭新模式。 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进行能力教育改革, 正确界定职业岗位群和岗位,分析职业能力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构建 了能力为主的 “模块式”教学模式 , 对各教学环节提出 了 规范要求, 制定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结合农牧业生产的季节性, 让学生带着生产任务实习,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教、学、做”合一,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 在原有“ +”模式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高原畜牧业自然规律、区域特点、生产过程,以及学生 培养方向的多向性和职业需求的个性化要求,逐步 增加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比例 ,初步构建了 校企合作、 工学 结合 的“技能递进五段式”、“季节性生产岗位轮训”、“生产主线 , 工学交替 ” 等具有学院 特色,适合青藏高原 农牧业 职业教育发展的 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还积极探索和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先后与省三角城种羊场、泽库县农牧局、省大通牛场、省家畜改良中心等签订了“两年制”高职订单培养协议。 学生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在学校和用人单位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基本实现了 “三个零距离” (专业与职业、教育与行业、学校与社会)。 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学院开发并出版了《养牛与牛病防治》、《养羊与羊病防治》等 11 门能力教育课程特色教材、 29 种能力教育教学大纲;主、参编《家畜饲养》等 10 种中职国家 规划教材,《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等 21 种高职国家规划教材,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260 多篇。 先后获得青海省科技成果证书、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第二部分 建设基础 7 农业职业院校“能力教育体系”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高职牧医专业能力教育体系改革试验》获省级二等奖,“十五”期间农业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立项课题《农业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获农业部特等奖,《养羊实用技术》、《养牛与牛病防治》等自编教材分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等。 “三农 ” ,开放培训,成为 了 省内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典范。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服务农业生产,科技带动农民致富,走农科教结合之路,直接为农 牧 业增效、农村 牧区 发展、农 牧 民致富服务。 学院 积极参与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移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 校内养殖实训基地、家畜改良中心、 动物医院直接面向社会开展服务,常年向驻地养殖户提供良种家畜,提供养殖 技术和 动物疾病防治 服务 ; 近几年 举办设施农牧业、牛羊舍饲育肥、畜种改良、畜疫防治等各级各类培训 291 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学员达 27116人次;结合农牧业培训编写并出版了《养猪实用技术》等 4 种培训 教材,编写《家畜传染病防治技术》、《草地保护技术》等 17 种校本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常年选派科技特派员下乡开展技术推广和科技咨询 等 服务 ; 开展大规模的 农牧业 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共建 “ 社会主义新农村 ” 示范乡镇等 , 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院 1999 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于 2020 年筹资建成青海农牧科技培训基地,被省人事厅、省农牧厅确定为全省农牧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实施单位,被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为“阳光工程”实施单位,被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青海省“基层专业技术人 员培训”实施单位,被省人事厅确定为“到农村任职服务高校毕业生”培训实施单位。 经过 68 年的艰苦奋斗,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 农牧业 职业教育 和民族 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先后荣获国务院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教育部、国家民委“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教育部“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青海省“全省民第二部分 建设基础 8 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十五’创新立功竞赛先进集体”等 100多项荣誉称号,成为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现 代职业教育明珠。 四 、 存在问题 依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要求,我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仍需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和研究。 ,但总体而言层次不高,内涵不深,特点不突出,尤其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研究不够,精品课程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还需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途径。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扩大交流面,积极引进智力和科技合作培训项目,探索联合办学新途径,推进学院建设发展,提升学院知名度。 第三部分 建设目标 9 第 三 部分 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标准为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产品质量来兴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团结、创业、求实、奉献”的学院精神,紧紧围绕“立足青藏高原、牢牢扎根农牧业,紧紧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更新高职教育 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办学特色,推进内涵建设。 瞄准高原农牧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拓展建设专业群;推进具有自身特色的农 牧 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构建符合 农 牧 业 职业教育特点和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 在企业参与下 整体设计 、深化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围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实践、就业和创业能力;密切校企融合,加大校内外 实训基地建设 ;以自身培养和引进能工巧匠相结合,带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出一支素质高、结构合 理的专兼结合“双师”优秀教学团队;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学校、社会、行业与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积极承担社会培训,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 通过三年建设,学院将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体系,成为省内外农牧类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青藏高原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示范窗口,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二、总体目标 紧密围绕为青藏高原经济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依据 《青海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发 展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稳步发展草地第三部分 建设目标 10 生态畜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饲草饲料业”的战略方针。 通过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社会在办学上的有机融会, 广泛吸纳、整合资源,创建深化适合高原区域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校县合作”、“合作公司股份制”等办学机制; 重点打造 4 个具有高原地域特色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 ;通过实施“技能递进五段式”、“学用结合、技能递进的季节性生产岗位轮训”等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工学 结合 为核心,能力培养为突显的 长效教育机制;彻底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准确定位 课程建设中工学结合的融合点 ,构建“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农牧业高职课程体系, 开发一批基于 青藏 高原养殖实际生产流程、 动物防疫与检疫工作 流程、 天然草场管理流程等为导向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建设一支 能担当得起成就青海职教改革与跨越重任、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 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 建成满足教学,实现产学研深度结合, 参与 农牧业产品研发、 生产和技术服务,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验实训基地, 提高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并 不断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内涵建设和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将学院建设成为青藏高原行业特色鲜明、与企业深度融合的“ 五大基地 ”(农牧业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农牧业科技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培训基地、农牧业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研究基地、农牧业实用技术成果的推广示范基地, 面向 “三农”的技术服务基地)和青海省高等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成为我国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先锋。 三、 建 设思路 立足 青藏高原,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在 “政府支持、行业企业加入、学院实施”的建设机制下 , 重点建设好 具有青藏高原鲜明地域特色和优势的 中央财政支持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草原与饲料专业和地方财政支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以及 4 个专业拓 展的相关专业群,使其内涵建设特色显明。 以校企融合为基础,推进 “技能递进五段式”、“学用结合、技能递进的季节性生产岗位轮训”等有自身特色的农 牧 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坚持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互惠互利,积第三部分 建设目标 11 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道路,彻底打破传统框架,重构“以 青藏高原畜牧业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的 标准 ,同他们密切合作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 以本地域内的农牧企业为中心,逐步向省外养殖、畜产品加工等大型企业拓展,构建辐射状的校企合作网络,与企业建立“互派式”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即学院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派技术专家到学院挂职任教,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 以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规律和农业类职业学院教学管理实际情况为依据,探索并深化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质量标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