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内容摘要:

解竞技体育,包括锦标体育;运动竞赛。 (六 ) 按组织分类的社会体育 1. 了解家庭体育,包括家庭体育的功能、内容 和 指导。 2. 了解企业体育,包括企业体育的功能、内容 和 指导。 3. 了解社区体育,包括社区体育的功能、内容 和 指导。 4. 了解俱乐部体育,包括俱乐部体育的功能、内容 和 指导。 四、学时 分配建议 序号 教学内容 讲授 讨论 考试 机动 学时数 (一 ) 社会体育学基本知识 3 2 5 (二 ) 社会体育概述 4 4 (三 ) 社会体育服务的基本要素 8 8 (四 ) 按人群分类的社会体育 12 3 15 (五 ) 按目的分类的社会体育 6 6 (六 ) 按组织分类的社会体育 6 6 考 试 2 2 机 动 5 5 总 计 39 5 2 5 51 五、说 明 (一 ) 考核内容和比例 理论: 80% 平时: 20%。 (二 ) 考核方法 理论:期末闭卷考试。 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实践操作。 15 运动训练学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51 学时 )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知识、优秀运动员特征及其对运动实践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运动训练的过程 、基本规律和运动训练原则;掌握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技战术和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手段和基本要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 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运动训练学基础的基本知识和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初步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和竞技训练的作用、意义。 掌握运动训练的主要方法、手段和基本要点,少年女子运动员的训练特点,训练日记、训练总结的内容、方法及要求。 (二 )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指导和总结运动训练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训练计划、训练意图的能力 ;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三 ) 思想教育目标 培养 学生 热爱祖国、拼搏进取、爱岗敬业、为国争光的精神 和 良好的体育道德; 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 )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1. 了解竞技体育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 了解运动训练的概念,初步掌握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3. 了解运动训练学的概念与基本内容,初步掌握运动训练学基础的意义。 (二 ) 优秀运动员特征 1. 了解优秀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 高尚的思想道德品 质、良好的心理状态。 2. 了解优秀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高水平的身体发展基础、高超的技战术能力及高智能发展水平等特征。 16 (三 )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1. 初步掌握运动训练原则的基本概念。 了解遵循训练原则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 初步掌握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系统训练、适宜负荷、适时恢复等原则的基本知识。 3. 掌握运用运动训练原则的基本要点和注意事项。 4. 掌握过度疲劳的基本概念,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四 ) 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 1. 初步掌握体能训练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意义。 了解各类运动项目训练、比赛的少 年年龄组别划分 及各类运动项目达到世界水平的年龄范围和所需训练年限。 2. 初步掌握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的释义和在提高竞技水平中的作用。 3. 初步掌握各项运动素质平衡发展与优先发展、侧重发展的关系和意义。 4. 掌握少年时期各项运动素质训练的基本要点、负荷强度、训练方法和手段 及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五 ) 少年运动员技术、战术训练 1. 初步掌握运动技术形成的基本规律和少年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特点。 2. 了解影响运动技术形成的主要因素。 掌握少年运动员技术训练的主要方法、手段和基本要求。 3. 了解竞技战术释义和影响战术能力的因素。 初步掌握少年运动员战术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与基本要求。 (六 ) 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 1. 初步掌握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 初步掌握一般心理训练法、赛前心理训练法、比赛心理训练法。 3.掌握少年运动员几种心理现象对训练、比赛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七 ) 少年女子运动员训练特点 1. 掌握少年女子运动员月经周期的训练特点和运动负荷安排的原则。 2. 掌握少年女子运动员月经周期运动训练和比赛的注意事项。 (八 )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日记 1. 了解运动员状态诊 断的重要意义。 2. 掌握运动员状态诊断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3. 了解训练日记的重要性 , 掌握写训练日记的内容、方法及要求。 4. 初步掌握训练日记内容归类和基本统计方法。 5. 了解运动员训练日记范例。 (九 ) 运动训练计划与训练总结 1. 了解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性,掌握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和基本内容。 2. 初步掌握基本期、比赛期、赛前训练计划及恢复期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与运动负荷安排的特点。 3. 掌握训练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4. 初步掌握训练总结的重要性,掌握其内容、方法及要求。 17 5. 了解训练总结范例。 四、学时分配建议 序号 教学内容 讲授 讲座 观摩训练 录 像 教学 机动 考核 总时数 (一 )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2 2 (二 ) 优秀运动员特征 1 1 2 (三 )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5 5 (四 ) 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 6 2 2 10 (五 ) 少年运动员技术、战术训练 5 2 2 9 (六 ) 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 3 2 5 (七 ) 少年女子运动员训练特点 2 1 3 (八 )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日记 3 3 (九 ) 运动训练计划与训练总结 4 4 考 核 3 3 机 动 5 5 总 计 31 8 4 5 3 51 五、说 明 (一 ) 考核 1. 考核内容和比例 理论: 60%;平时: 40%。 2. 考核方法 理论:期终闭卷考试 (60%)。 平时:课堂提问和书面作业 (10%);观摩课体会 (15%);专题训练总结 (15%)。 (二 ) 讲座讨论课可请有经验的教练员讲课、研讨或请著名运动员结合其成长过程座谈研讨。 (三 ) 观摩课要有针对性选题和有效组织。 (四 ) 指导学生做好理论联系实际 的专题总结。 18 专项训练教学基本要求 (1 710 学时 )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 是 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 的一门 主干 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体育事业奉献、拼搏的精神;提高学生专项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初步掌握专项训练理论知识和训练方法,使学生具备辅导专项运动训练的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 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专项训练理论知识和训练方法;初步掌握专项竞赛组织和裁判方法,及竞赛场地、器材和设备的有关知识。 (二 )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水 平的专项运动技能和从事专项运动训练实践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辅助指导专项运动训练的能力;初步具有从事专项运动竞赛的能力;达到国家三级裁判员水平。 (三 ) 思想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护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和拼搏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理论 教学 (一 ) 专项 训练基础理论与训练方法 1. 掌握专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分析的方法。 2. 掌握专项一般身体训练、专项身体训练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训练方法。 3. 掌握专项技术训练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训练方法。 4. 初步掌握专项战术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训练方法。 5. 了解专项心理训练的基本 知识。 (二 ) 专项竞赛组织和裁判方法 1. 了解专项竞赛组织方法。 2. 初步掌握专项竞赛主要规则和裁判方法。 19 (三 ) 专项竞赛场地、器材和设备 1. 初步掌握专项竞赛场地的规格和要求。 2. 初步掌握专项竞赛器材和设备的规格和要求。 实践 教学 : (一 ) 身体训练 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 (二 ) 技战术训练 1. 加强专项基本技术训练,掌握和不断完善专项完整技术。 2. 初步掌握专项主要战术的运用, 不断提高实战能力。 (三 ) 心理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断提高专项心理和比赛的心理素质水平。 (四 ) 比赛 参加各级各类专项比赛,不断提高比赛能力,争取获得优良成绩。 四、学时分配建议 教学内容 学时数 学期教学时数分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理论 教学 专项训练理论知识与训练方法 16 4 4 4 4 专项竞赛组织和裁判知识 4 4 专项竞赛场地、器材和设备 4 4 实践 教学 专项训练实践 1 516 272 272 272 272 272 156 机 动 170 30 30 30 30 30 20 合 计 1 710 306 306 306 306 306 180 注:第一至五学期每学期为 17 周,每周专项训练课为 18 学时。 五、说 明 (一 ) 考核 1. 理论部分 占考核的 10%,可以作业形式给予评分。 2. 实践部分 占考核的 90%。 其中技术评定 30%,可以由教师组成技评小组给予评分;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发展水平达标占 60%,运动成绩达标可以根据由学校组织的专项比赛或参加一定级别专项比赛取得的成绩给予评分;身体素质发展水平达标,可以由 学校组织身体素质测验所得成绩给予评分。 考核评分标准,可以根据各地学校具体情况,及各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制定。 (二 ) 专项训练课包括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摔跤、柔道、击 20 剑、举重等运动项目,学生只主修其中一项。 为了有针对性地完成各运动项目的专项训练课,应根据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结合各运动项目特点和要求,制定各运动项目专项训练课的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三 ) 专项训练课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以实践为主。 实践部分的实施应根据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各运动项目特点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 各运动项目的训练计划。 21 中等职业学校 运动训练专业设置标准 (供参考 ) 一、专业教学组织 1. 运动训练专业的专业教学机构为专业科,根据需要可按主干课程下设教学组,亦可按相近课程合并建组。 2. 专业科负责人一般应具高级职称,具较高的教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 教学组负责人一般应具中级职称,具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专业师资队伍 1. 专职教练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比不低于 1∶ 12。 专职教练应具 备 体育院校本科学历或具备中高级职称,专职教练中的中高级专业职称不少 于 55%。 2. 文化课教师与学生比不低于 1∶ 16。 文化课教师应具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获得中专教师任职资格,其中高级职称应分别为教师总数的 36%和 10%以上。 三、专业教学设施 1. 根据专业需要应配备 具有与开设项目相适应的体育场、体育馆、训练房,开设田径项目的学校必须有标准的 400 m 田径场和风雨跑廊,并达到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B 级 *。 具有为运动训练、科研服务的体育体科室 (所 ),仪器及配置应达到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C级。 具有供教学专用的物理、化学、解剖、生化、电教和相关课程的实验室,应达到办学水平评估指 标体系 B 级。 2. 专业课的实验开课率应达到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的 90%。 * 这 里 指由原 国家 体委群体 司 颁 布 的 《高 水平 体育后备 人 材 基 地 评价指 标 体 系 》, 下 同。 22 3. 专业教学所需挂图、教具、视听教材、技术录像带应齐备,齐备率达 90%,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和期刊总数不低于 30 册 /人 (全国重点学校应有 41 册 /人 )。 4. 学校应有一定数量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包括计算机房,并有相应的专业教学录像资料、多媒体软件等 (全国重点学校应有校内教学网,有专供教学训练用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 )。 四、教 学 文 件 1. 学校应具有教育部、 国 家 体育总局颁发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学校有完整的实施性教学方案、课程教学安排、实习教学安 排等相关教学文件。 2. 学校应有详尽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应具有教练或教师岗位目标责任制、业务考核标准、职称考核制度、学生考试制度、作业批留制度、升降级制度、运动员入队制度、输送制度、比赛制度等业务管理制度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