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长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内容摘要:

才机制 .................................................................................................. 56 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国际长安 .................................................................................................. 56 六、“十二五”规划保障措施 ................................................................................................................... 57 七、希望被上级采纳的政策建议 ............................................................................................................. 59 1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长安区“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 (一)基本区情分析 我区地处西安市主城区南部,全区总面积 1578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103 万,辖 20 个街道办事处、 5 个乡、 24 个城市社区、 671 个行政村。 西有沣 渭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有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一区多制的独特格局。 区位优势明显 我区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南部主城区,东临蓝田,南靠宁陕,西接户县,北连雁塔,距西安市中心钟楼仅 公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随着地铁 2 号线、西部大道、南横线、子午大道等城区干线道路的贯通和三个共建区的加快发展,长安将成为交通最便捷、生活最方便、功能最齐全、腹地最广阔的西安大都市新板块,成为未来国际、国内资源进入西安的重要集聚地,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2 文化底蕴深厚 我区是 周、秦、汉、唐等 13 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地上地 下遗 存众多, 名胜古迹遍布, 672 处文物遗址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处,原始社会遗迹 8 处。 以兴教寺、华严寺、香积寺、净业寺等为代表的佛教祖庭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长安厚积薄发、加快发展蓄积了巨大的动力。 科教资源丰富 我区驻区高校 32 所,师生 31 万人,是全省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区域;有 航天第六研究院、 206 所、 504 所、应用光学研究所等 10 余所国家重点研究机构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加之各高校内设科研机构 100 家以上,众多的包括院士、学科带头人在内的各类中高层专 家学者和现代化管理人才汇聚,堪与北京海淀相比肩。 丰富的科教资源、卓越的人才资源为长安实现跨越发展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生态环境宜人 我区生态环境优良,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宜,日照充足, 水体、大气、土壤、植被等环境要素均符合国家一级环境标准,是西安市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有 24个峪口和 翠华山等 10 大自然景观; “八水绕长安”中的沣、 3 滈 、 潏 、 浐 、 五大河流皆源于长安;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最佳生态环境条件。 经济增长强劲 撤县建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驶入快车道,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综合实力连续三年进入全市优秀行列。 2020 年,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市排名前三;已进入2020 年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行列, 跃居“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行列, 发展势头强劲。 (二)“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加快实施新长安战略和“四强”新区建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均实 现了翻番,“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实现。 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4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末,全区生产总值达到 274 亿元,是 2020年的 倍,年均增长 16%,较“十五”的 %提高了 个百分点;地方 财政 一般预算收入 达到 亿元, 是 2020年的 倍,年均增长 %,较“十五”的 %提高了 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302 亿元, 是 2020年的 倍, 年均增长 %,较 “十五”的 %下降了30 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亿元, 是 2020年的 倍, 年均增长 %,较“十五”的 %提高了 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 的 ∶ ∶ 调整到“十一五”末的 ∶ ∶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我区近 三年连续获市综合考评优秀区(县)称号,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1 1 1 . 6 41 3 6 . 4 31 7 3 . 6 12 2 7 . 0 92741 6 . 91 8 . 6 1 8 . 91 5 . 82 0 . 6 60501001502002503002020 2020 2020 2020 20200510152025GDP ( 亿元 ) 增速 % 图 11 长安区 “十一五”期间 GDP与增速变化情况 5 3 . 9 35 . 3 86 . 7 79 . 5 11 3 . 22 6 . 63 8 . 1514 0 . 53 6 . 6 6024681012142020 2020 2020 2020 20200102030405060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增速% 图 12 长安区“十一五”地方财政收入趋势表 8 6 . 8 41 2 5 . 41 6 9 . 9 82 2 6 . 4 13023 8 . 24 4 . 43 5 . 53 3 . 2 3 3 . 40501001502002503003502020 2020 2020 2020 2020051015202530354045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增速 % 图 13 长 安区 “十一五 ”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 图 14 长安区“十五”末和“十一五”末产业结构对比图 6 基础设施 扎实推进,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交通方面 , 完成了 、 鱼斗公路建设;建成半引路、大杨路、杜王路等“千亿元工程”;对 169公里县乡道路实施了超龄油路改造,基本形成五横十纵的现代交通网络,内外通达性趋于良好。 公用设施方面 , 至 2020年底,累计可敷设天然气管道 60余公里,新增用户 ;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基本完成,城区广电通讯网络建设、公交站点 (站棚 )改造、公厕新改扩 建力度进一步加大;建成日处理 5万吨长安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使城区 90%以上污水得到处理;建设了城市热力公司,公用设施水平大幅提高。 城市基础设施方面 ,累计投资 ,完成了西部大道、东仪路长安段、电子正街长安段、长安西街商业街 504段道路、 南长安街和西长安街立面提升改造、长安西街、建材街 等工程任务。 城区主干道已达 78公里,排水管网总长 99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 %、人均公共绿地 平方米,燃气入户率达到 83%,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指标均提前达到或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达到了绿化、亮化、美化的效果;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 28平方公里。 小城镇建设方面 ,积极推进郭杜、滦镇、太乙宫镇等省市级重点镇建设,加快“关中百镇 ” 建设,累计投入资金 ,修筑道路 53公里,铺设排水管网 ,安装路灯 726盏, 7 增加绿化 ,小城镇建成面积达 ,人口聚集约 50万人以上,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人员比重达到 %;小城镇建设的突飞猛进,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工作,为我区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通过“十一 五”努力,我区交通更加便捷,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城乡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质量持续提升 五年来,我区大力实施了园林绿化配套工程,完成了西长安街和南环路 河改造工程、韦郭大道及关中环线长安段绿化带工程,新建了创新广场、步行街、柳青广场、金长安广场等游乐休憩广场; 完成了西部大道、韦斗路、竹园路、东仪路长安段、电子正街长安段等新建道路的绿化工程;环村林带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衔接的城市绿地系统。 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沣河等重点流域生态治理成效明显,城乡绿化覆盖率 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 %。 “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大峪库区等 46 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辖区内 4 条主要河流的水质均保持Ⅲ类标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 290 天;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五年累计下降 25%以上, COD、 SO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 8%。 8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 改善 五年来,我区 积极实施教育优先战略。 “十一五”末,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区 GDP 比重达 %,共创建“教育强乡镇” 18 个,省级示范幼儿园 2 所,省级标准化高中 6所,省级重点职 校 1所,省级示范农技校 7所,市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 3 所,新建标准化寄宿制小学 7 所,完成了 20所学校的灾后加固工程,投资 2亿元建成长安二中,近三年来 为高校输送学生近 万人。 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与“十五”末相比,教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区”和“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区”称号。 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稳定在‰以内,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医疗卫生和医保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区医疗机构从 2020 年 726 个增加到 2020 年 748个,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 个。 全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 万 人,参合率达到 %,荣获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先进区, 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达%。 实现了村级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目标。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累计 新增 城镇 就业 人员 55609 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始终 控制在 %以内。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工伤等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 全区 新农保参保率达 93%。 “ 十 9 一五 ” 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9557 元,年均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389 元,年均增长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改革创新力度加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五年来,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分类实施,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金融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设立了1 家小额贷款公司;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 6268 万美元;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五年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 443个,完成总投资 285 亿元,极大地推动了长安经济加快发展。 (三)“十一五”启示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滞 “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区委、区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汲取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不断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自身素质,以新观念谋划发展,以新思路引领发展,以新措施推动发展,激发了百万长安人民加快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10 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 “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区委、区政府认真践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不动摇,不断提高抓机遇、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 的能力,这是我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保证。 必须始终坚持项目带动不放松 “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区委、区政府一切从实际出发,抓住优势、突出社会民生,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商贸服务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强调查研究策划大项目,加大招商力度推介大项目,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大项目,真抓实干建设大项目,使重大项目建设的辐射带动效应较“十五”更加显现,为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必须始终坚持改善民生不停顿 “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区委、区政府 始终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 社会公共服务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路线。 多措并举,以解决民生为根本,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努力增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