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整合技术规范内容摘要:

2 [GB/T 176941999,定义 ] 拓扑关系 topological relation 描述两个要素之间边界拓扑和点集拓扑的要素关系。 [GB/T 177981999,定义 ] 元数据 metadata 关于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 [TD/T10162020,定义 ] 数据质量 data quality 数据质量是关于要素表示类型、要素表示、要素属性、要素关系 、以及要素表示类型的操作、数据集规范中所标识的数据集要素表示的总和的一个标识。 数据质量被用于测定适用度。 关于数据质量信息成分有两类:一类是数据质量定量化元素,另一类是数据质量定性化元素。 质量元素 quality element 数据库满足用户要求和使用目的的基本特性。 这种特性可归纳为整合后数据库的空间数据的数据格式、数学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要素的完备性、现势性以及非空间数据质量等质量元素。 这些元素能予以描述或度量,以便确定对于用户要求和使用目的是合格还是不合格。 [GB/T 183162020,定义 ] 3 4 总则 数据库整合目标 将各级(地 (市 ) 、省、国家级)分散的资源和服务,按一定的规则要求和各级(地 (市 ) 、省、国家级)宏观或至微观管理与应用的需要,组织在一起,形成县、市、省、国家结构一体化的数据库,达到县、市、省、国家级数据互通互连,资源共享。 同时,本级(地 (市 )/省 /国家级)数据库整合能够达到以下目的: a) 本级数据库整合能为本级数据库建设提供数据服务; b) 本级数据库整合成果能为上级数据库整合提供数据基础。 数据 库整合任务 a) 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整合任务 在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的基础上,组织县级数据接边、数据格式转换、坐标及投影转换等工作,开展对县级数据的集成整合,建立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b)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整合任务 在对地市(地)级土地调查汇交数据质量检查的基础上,组织市(地)级数据接边、数据格式转换、坐标及投影转换等工作,开展对全省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的集成整合,建立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c) 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整合任务 在对省级土地调查汇交数据质量检查的基础上,组织省级数据 接边、数据格式转换、坐标及投影转换等工作,根据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方案进行全国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的集成整合,建立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数据库体系结构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涵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通过外业调查、数据库建设而成。 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是以县级数据库为基础逐级集成整合而成。 县、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体系结构见图 1。 a) 市(地)级由以下两种不同比例尺数据库构成: 1) 1:2 00050 000市(地) 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市(地)所辖范围 1:2 00050 000 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构成; 4 2) 1:10 000250 000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市(地)所辖范围 1:2 00050 000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综合而成。 b)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以下三种不同比例尺数据库构成: 1) 1:2 0005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省所辖范围 1:2 00050 000县级土地调 查数据库构成; 2) 1:100 00025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省 所辖范围 1:100 000250 000市 (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构成; 3) 1:50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省所辖范围 1:100 000250 000市(地)级 土地调查数据库综合而成。 c) 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以下四种不同比例尺数据库构成: 1) 1:2 00050 000万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全国范围 1:2 00050 000县级土地 调查数据库构成; 2) 1:100 000250 000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全国范围 1:100 000250 000市 (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构成; 3) 1:500 000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全国范围 1:50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构成; 4) 1: 1000 000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全国范围 1:50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 库综合而成。 5 图 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体系结构图 数据库逻辑结构 市(地)、省、国家级不同比例尺的土地调查数据库都由主体数据库和元数据库组成。 应用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组成,元数据库由矢量数据元数据 、数字正射影像( DOM)元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 DEM)元数据等组成。 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逻辑结构见图 2。 6 图 2 比例尺土地调查数据库逻辑结构图 数据库内容 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由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整合而成,各级数据库涵盖的内容从要素上来说是相同的,包括如下内容: a)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测量控制点、行政区、行政界线、高程注记点、等 高线、坡度图等; b) 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可选)、地类界线等; c) 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等; d) 基本农田数据: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片、基本农田保护块等; 7 e) 栅格数据:包括数字正射影像( DOM)、数字高程模型( DEM)、数字栅格地图 和其他栅格数据; f) 元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元数据、数字正射影像( DOM)元数据、数字高程模 型( DEM)元数据等。 g) 统计表格、报告文本、扫描文件以及其他数据等。 数据组织方式 根据县、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体系结构,将各 级不同比例尺的空间数据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数据组织。 矢量数据 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矢量数据在物理上,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中的要素分层进行存储,不同比例尺的分层数据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组织管理(见表 1)。 表 1 矢量数据物理组织方式列表 a) 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1) 1:2 00050 000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将各市(地)范围内 1: 2 000- 50 000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各要素层数据合并,形成各市(地)范围内的专题层数据,组织到 一个物理存储层内独立存放,并建立拓扑关系。 2) 1:100 000250 000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8 将各市(地)所辖范围内 1: 2 000- 50 000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各要素层数据合并,形成一个各市(地)范围内的专题层数据,并进行缩编处理,组织到一个物理存储层内独立存放,建立拓扑关系。 b) 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1) 1:2 0005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将各省范围内各县中各要素层数据,以原比例尺形式按照县界分块存放,对每块数据建立拓扑关系。 2) 1:100 00025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将各省范围内 1:100 000250 000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各要素层数据合并,形成各省范围内专题层数据,组织到一个物理存储层内独立存放,并建立拓扑关系。 3) 1:50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将各省所辖范围内 1:100 000250 000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各要素层数据合并,形成一个各省范围内的专题层数据,并进行缩编处理,组织到一个物理存储层内独立存放,建立拓扑关系。 c) 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1) 1:2 00050 000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将全国范围内 1: 2 00050 000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各要素层数据,以原比例尺形式按照县界分块存放,对每块数据建立拓扑关系。 2) 1:100 000250 000万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将全国范围内 1:100 000250 000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各要素层数据,以原比例尺形式按照市(地)界分块存放,对每块数据建立拓扑关系。 3) 1:500 000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将全国范围内 1:500 000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各要素层数据合并,形成 一个全国范围内的专题层数据,组织到一个物理存储层内独立存放,并建立拓扑关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