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教学模块,以典型电子产品为教学项目,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为教学手段,以“做、学、教”为教学方法,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工学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实习实训基地 通过三年的建设 ,在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按照课程改革及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建成现代电子信息实训中心。 中心设培训部、采购部、生产部、开发部和技术服务部,共 11个理实一体工作室,达到能满足 l000 人同时实训的规模,单一实习实训项目培训能够同时满足 50人以上培训要求,生产性岗位实习实训场地工位 100 个以上,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附:规划建设的实训基地示意图 2) 图 2 规划建设的实训基地示意图 专业教学团队 重点培养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 1 名和青年骨干教师 2 名,通过访问进修、定向培训、企业锻炼、项目开发、学习交流、人才引进等措施全面提升的专业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 使本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电子产品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能力,成为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团队。 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做到学生“引得进来,走得出去”, 建立集教育、管理、指导、咨询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顶岗实习、就业服务平台,形成以省内就业基地为重点,沿海就业工作站为补充的直送式就业 +以校内招聘会、网络招聘会为载体的双向选择的就业 +学生自主创业的多渠道就业体系。 到 2020 年,实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当年就业率 96%以上,顶岗实习预就业稳定率达到 85%左右。 真正实现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树立示范到达政府、合作企业、学院、家长、学生五方共赢。 五、建设内容 (一)专业建设模式 建设内容 按照学院“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和“与产业对接、与职场一体”的校企共建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采取依托长沙电磁铁行业的优势,联合长沙电磁铁生产大中型企业共同建设的模式开展专业建设,使本专业为电子行业培养人才、为电子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社会提供技术和技能培训服务的重点专业。 依托电子行业,深化工学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双方互动、资 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发展;学校根据企业所承接的工程项目,与企业共同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参与工程建设,并根据企业的反馈信息,不断修订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具体建设模式如图 3 所示。 图 3 专业建设模式图 建设步骤 本建设方案根据学院对专业建设的统筹规划,采用逐年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分三年完成。 第一阶段: ― ( 1)完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论证; ( 2)成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 3)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组织针对长沙电子信息生产企业的调研,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相关产业政策、专业对接电子信息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状 况、应职岗位人才规格等进行调查,完成专业调研分析报告; ( 4)启动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开发工作,重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 5)按照对接长沙电子信息行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作,完成本专业 2020 级人才培养新方案的制定并试行,初步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 6)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现场专家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工学质量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 ( 7)启动专业信息资源库建设工作,及时上网发布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建设信息。 ( 8)建 立工学质量管理体系与信息采集反馈体系,初步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第二阶段: ― ( 1)本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组织专业调研,对电子信息工程相关产业进行调研分析,形成调研分析报告,完善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 2)完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与 2020 级、 2020 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 3)完善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工学质量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 ( 4)完善校园网的功能,及时上网公布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工作,收集各方面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监控与评价的意 见和建议,完善“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第三阶段: ― ( 1)完成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形成调研分析报告;举行 1 一 2 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 2)完成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形成完善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动态机制。 ( 3)形成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 4)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按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 ( 5)完成学习资源网的建设,完善信息上传与收集系统,形成完善的“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运行模式 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立足产学合作,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进以电子信息工程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深化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生产一体化的有机融合,突出专业建设为经济服务的能力。 根据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明确其岗位及岗位群,从专业的岗位和岗位群要求出发,通过专业职业活动分析,确定专业核心能力,进而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建设的重点将着重突出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核心能力培养的优 质核心课程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同时注重专业建设对专业群的引领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 精细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采用精细化管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来展开,其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方向设置、专业实施和专业考核三个部分。 ( 1)专业方向设置的监控与评价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可以设置家用电器、通信工程、楼宇智能化、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等多个方向。 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进行专业方向设置。 一般来讲,对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设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是社会需求和资源条件。 其中 ,社会需求包括企业需求和就读需求两个方面,资源条件则可分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两大部分。 在分别对社会需求和资源条件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相应预警指标: ①企业需求。 即该专业方向满足行业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程度。 学院每学年必须开展专业设置与调整调研,及时掌握就业状况。 例如,当有 1/3及以上的相关用人单位表示不需要此专业方向时,需要及时向主管副院长汇报预警。 ②就读需求。 即学生及其家长对该专业某一方向的认可及就读取向。 学院系部每学年对考生填报志愿及报名情况进行统计后排序,如第一志愿填报人数少于专 业计划招生数时,应及时向主管副院长汇报预警。 ③软件资源。 包括专业师资、谋程、管理等。 通过对专业师资和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如当专业师资数量或质量不能满足专业设置的要求、课程或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时,需要及时向主管副院长汇报预警。 ④硬件资源。 包括各种各样的教学设备和设施等。 对专业设置所需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进行监控和评估,如当有 1/3 设备设施的数量或先进程度达不到专业设置要求,则需要及时汇报预警。 ( 2)专业考核的监控与评价 对专业的考核,按考核因素可分为社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满意度。 ①社会满意度是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在工作态度、操作技能、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满意程度。 每学年对以往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当 1/4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指标评价较低时,则应该及时向主管副院长报告预警。 ②学生满意度是某一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评价。 每学年组织教师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当有 1/3 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本专业不满意时,需要及时向主管副院长预警。 ③政府部门满意度是政府主管部门对相应专业的评价。 当某专业在政府主管部门或由其委托的专门机构对专业进行系统评价时,有一项二级 指标或两项三级指标需较大整改时,则应及时预警。 (二)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内容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努力做到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实现人才 — 培养目标与产业人才规格相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工作过程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实训条件和环境与产业实际条件和环境相对接。 建设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步骤 第一阶段: — 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工作小组为主,通过对长沙电子信息产业开展广泛 的市场调研,对企业内部结构、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与工作流程、企业人才规格等进行科学分析与论证,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第二阶段: — 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牵头,召开职业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邀请职业工作不同环节的企业一线专家代表,对企业的工作过程与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职责与要求进行分析研讨,划分系列工学模块与工学单元模块,确定工学单元模块工学项目与学生专项能力。 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校企共同选择分析企业真实项目,确 定工学内容,共同设计工学模块工学方案。 根据工学方案,设计工学单元具体实施方案。 校企共同实施校内工作室与基地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模式,校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 第三阶段: — 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校企共同对工学结合过程进行监控、对工学结合成果进行评价,同时将人才培养过程主要环节在校园网上公布,接受社会的评价。 对监控评价的意见进行分析、分类整理,并快速反馈,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运行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 养模式是根据长沙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产业所需人才规格与要求,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构建的。 随着长沙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更新、产业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适时进行创新或重构。 精细管理 ( 1)制定计划:明确调研目的、内容(产业结构、人才需求与毕业生流向、专业结构、专业对接产业、人才规格要求等)、方式(个别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参与人员名单、时间、企业名称(主要是长沙的产业)、分组安排、小组长(专业带头人与系部负责人)、路线、被调研对象的要求(工作岗位、 职务、职称)、被调查的毕业生名单与单位,制定调研所需的相关表格。 调研计划由专业带头人起草,系部初审,专业建设工作小组审核,报 教务处 备案。 ( 2)实施计划:调研工作由小组长负责,必须有 2— 3 名企业兼职教师参加,调研工作按计划实施。 ( 3)研究分析:调研任务完成后,调研小组对调研的信息按照产业结构信息、用人需求与毕业生流向信息、专业结构信息、专业对接产业信息、人才规格要求信息等进行分类, 并对每一类信息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由小组长负责执笔起草综合调研报告交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组织本专业专兼职教师对各小组提交的调研报告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起草专业调研报告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对小组长提交的调研报告,通过对产业结构信息、人需求与毕业生流向信息、专业结构信息、专业对接产业信息、人才规格要求信息等进行科学分析与认证,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并向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提交专业建设的分析报告。 (三)课程体系建设 建设内容 按照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就业为导 向,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培养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作、能够承担并完成专业对接岗位任务能力为目标,设计和建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具体思路是:以突出职业能力的双证融通模块化科目课程结构体系,将职业标准岗位工作转化为科目课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和履行岗位职责及其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建构教学内容单元,选择相应职业情境,设计教学项目,进而形成由项目结构单元,由单元结构科目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 1)开发培养项目情境模块课程内容 以双证融通模式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单元基本内容的设计上将岗位群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项目教学单元,并按实际培养的需要划分成一组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形成岗位职业资格课程和技能综合实训。 ( 2)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以就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职业活动分解成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形成突出能力培养、与上岗对接的双证融通情景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全新的模式组织教学。 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均按“三个模块六类课程若干个项目单元”进行设计。 三个模块为:基本 职业素质、双证融通情景教学、职业定位顶岗实习;六类课程为:公共素质课程、专业(群)基本素质课程、生产制作加工工学模块、单片机工程师工学模块、 PCB 工程师工学模块、质检销售售后工学模块。 ( 3)加大专业核心课程相应教材开发力度 按专业对接基本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过程及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确立专业核心课程。 以《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装接》、《模拟电子产品设计》、《数字电子产品设计》、《 Protel 电子线路设计》、《 PLC 设计与装接》、《电工电子技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