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病理学重点总结内容摘要:
咯血、呼吸困难 4.肠梗死:剧烈腹痛、血便、坏疽、穿孔、腹膜炎 5.心肌梗死:导致心绞痛、动脉瘤、心脏破裂、心力衰竭,猝死 6.脑梗死:失语、偏瘫、死亡 7.四肢、肺、肠梗死:继发腐败菌感染 坏疽 梗死的结局 1.溶解、吸收 2.机化、包裹、钙化 水肿的发病机制 : 1。 静脉流体静压的增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降低 3.淋巴液回流障碍 水肿的病理变化 : 1.大体:组织肿胀、颜色苍白、质软、切面可呈胶冻状。 2.镜下:水肿液积聚于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之间或腔隙中, HE 染色为透亮空白区。 第四章 炎症 炎症 :具 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局部各种形式的损伤的防御性反应,它包括在损伤部位的血管、神经、体液和细胞的反应。 炎症的原因 (一)物理性因子 (二)化学性因子 1.外源性 2.内源性 (三)生物性因子: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组织损伤,是最重要的炎症原因。 (四)坏死组织缺氧、代谢障碍等引起的组织损伤也是炎症的原因。 (五)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 发生炎症的关键是组织损伤,是否发生组织损伤取决于致炎因子的作用和机体本身。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 变质( alteration) (一)定义:炎症 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二)是致炎因子和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三)实质细胞常出现的有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或液化性坏死等。 (四)间质成分变质包括粘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等。 渗出( exudation)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总称为渗出物和渗出液。 后果:炎性水肿、体腔积液 增生( proliferation) (一)局部变化: 1.实质细胞的增生 :如慢性支气管炎时粘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的增生。 慢性肝 炎中肝细胞的增生。 2.间质成分的增生 :包括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等的增生。 (二)意义:炎性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的作用。 小结: 病变的早期以变质和渗出为主,病变的后期以增生为主。 但变质、渗出和增生是相互联系的。 一般说来 变质是损伤性 过程,而 渗出和增生是对损伤的防御反应和修复 过程。 炎症的临床病理联系 : (一)急性炎症局部的共同的临床表现 : :血管扩张、充血 :炎性渗出 :局部血流增多,代谢增高 :局部张力增高,压迫或牵拉神经末梢;炎症介质的作用 :组织损伤;炎性水肿;疼痛 (二)炎症的全身的反应 : : 为抗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外源性:细菌毒素、病毒、立克次体等致热源; 内源性:白细胞产物、前列腺素 E2 : 1)炎症介质作用下的防御反应 2)白细胞总数增高及增高的白细胞分类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 1)持续时间短,常常仅几天,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 2)以 渗出性病变和变质改变为主。 炎症细胞主要以嗜 中性粒细胞 为主。 (3)各种致炎因子均可能造成。 ( 1)持续几周以上,可反复发作。 ( 2)常表现 增生病变为主 ,浸润的炎细胞为 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一、急性炎症过程中 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液动力学改变及顺序 ( 1)细动脉短暂收缩,主要为轴索反射引起也有化学介质参与 ( 2)微血管扩张和血液加速(主要为化学介质作用,也有轴索反射作用) ( 3)速度减慢(血浆外溢,血液粘度增加)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 ①定义:炎症时,白细胞离开血管中心轴流,到达血管的边缘部,称为。 ②原因:由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 : 可能的机理 变化 ( 1) 定义: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 ( 2)特点 阿米巴样运动。 胞连接处。 ,主要游出细胞是 中性粒细胞。 ,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游出为主。 ,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游出为主。 ,以 嗜酸性白细胞 游出为主。 种被动过程,称为红细胞 漏出。 ( 3)炎性浸润 :白细胞在炎症灶内的组织间隙中弥散分布,称为炎性浸润。 浸润在组织间隙中的白细胞即为炎细胞。 ( 4)化学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做移动的现象称为趋化作用。 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 ( 1)吞噬作用 吞噬过程 : ( 2)免疫反应 ( 3)组织损伤作用 炎症的化学介质 ( 1)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中产生的、参与或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称为炎症介质 ( 2)来源 ①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 : 血管活胺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白细胞产物 :细胞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 ②体液中产生的炎症介质 : 激肽、补体和凝血三大系统。 ( 3)主要类型 : ①血管活性胺 ②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③血浆蛋白 急性炎症的类型 (渗出性炎症 ) (一) 浆液性炎 : 粘膜的浆液性炎称为浆液性卡他性炎 第 6 页 共 20 页 (二)纤维素性炎 : 发生于不同部位的纤维素性炎症形态不一,可表现为: ①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称 假膜性炎 : (鳞状上皮)黏膜为固膜 (柱状纤 毛上皮)黏膜为浮膜 ②发生于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可因运动形式不同,表现为: 、腹膜等呈片块状 “ 绒毛状 ” ③在肺等疏松组织可发生组织 “ 实变 ” (三) 化脓性炎 : ①多由 化脓菌感染 所致。 ②以 嗜中性粒细胞 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变性、坏死。 脓性渗出物称为 脓液 ,含脓细胞、细菌、坏死组织碎片和少量浆液。 ① 脓细胞 是指脓液中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② 化脓性炎症分为:。 ,脓液积存,称为积脓 : 弥漫性 化脓性炎称蜂窝织炎 b 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C.脓肿 : 局限性 化脓性炎症 ,形成脓腔 疖: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痈:多个疖的融合 (四)出血性炎 1)微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含大量红细胞 2)常见于急性传染病 有炎症的基本病变,不同于出血 急性炎症的结局 : : 1)局部蔓延,经组织间隙或自然通道向周围组织或器官直接播散(可形成糜烂、溃疡、瘘管和窦道) 2)淋巴道扩散 病原微生物进入淋巴管,随淋巴液运行,可致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 3)血道扩散 菌血症 : 细菌入血,但无全身中毒症状 毒血症 :细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入血并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败血症 : 细菌入血,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血培养阳性。 脓毒败血症 :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 , 细菌随血流至全身 , 在肺、肝、肾、脑等处发生多发性脓肿。 急性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 应 慢性炎症 (增生性炎 ): ( 1)以增生变化为主的炎症称为增生性炎 ( 2)多为慢性炎症 ( 3)增生性炎症分为 一、 非特异性增生性炎 :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小血管增生 、上皮细胞增生 : 二、 肉芽肿性炎 : ,称为 肉芽肿 ( granuloma) 的主要细胞成分 :上皮样细胞 ,多核巨细胞 : 感染性肉芽肿 :如结核、麻风等 异物肉芽肿 :如手术缝线、滑石粉等。 LM: ① 胞体大,扁平,境界不清 ② 核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核, 12 个核仁 ③ 胞浆丰富,红染 EM: ① 核内常染色质↑( DNA 激活) ② 核仁增大( rRNA 合成) *功能:① 分泌某些化学物质,杀菌。 ② 在健康组织与细菌之间形成一条隔离带。 ③ 细胞膜 Fc 受体, C3b 受体↓,吞噬 功能↓ 第五章 肿瘤 肿瘤 (neoplasm,tumor): 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 区别 : 肿瘤性增生 非肿瘤性增生 性质 非机体生存所需 机体生存所需 组织分化程度 不成熟(低) 成熟(高) 生长限制性 无 有 浸润和转移 可有 无 [肿瘤的组织结构 ] ( 1) 实质 : ①定义:肿瘤实质是肿瘤细胞的总称 , 是肿瘤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成分。 ②意义:它决定: 、命名和组织学诊断 、恶性和肿瘤的恶性程度。 ( 2) 间质 : ①定义:各种肿瘤间质组成基本相同,一般由结缔组织,血管及淋 巴细胞等组成,不具特异性。 ②意义: ,浸润和转移 ( 3)实质和间质的 关系 ①上皮组织的肿瘤,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 ②间叶组织的肿瘤,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楚。 *异型性( atypia)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它反映分化程度高低,是确定肿瘤良、恶性的组织学依据。 细胞异形性 , 结构异形性 间变 ( anaplasia):指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 状态。 间变细胞:指异型性大的细胞。 间变性肿瘤:主要由未分化细胞构成。 间变性的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即瘤细胞彼此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很大的变异,异型性大。 间变性肿瘤几乎都是高度恶性的肿瘤。 多形性:瘤细胞大小、形状的变异。 肿瘤细胞异形性 : 瘤细胞的多形性 :体大,彼此大小和形态很不一致 ,可出现瘤巨细胞。 但分化很差时,瘤细胞较正常细胞小、圆形,大小也比较一致。 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核肥大,核 /浆比增大,核大小、形状和染色不一,并可出现巨核、双核、多核或奇异形的核。 核仁肥大,数目常增多。 核分 裂像常增多,特别是出现病理性核分裂像时。 瘤细胞胞浆的改变 :由于胞浆内核蛋白体增多而多呈 嗜碱性。 并可因为瘤细胞产生的异常分泌物或代谢产物而具有不同特点 [ 瘤细胞异型性的特点 ] 大 :瘤细胞大;核大;核仁大。 多 :瘤细胞和核多形性;核多;核仁多; 核染色质多;核分裂多。 怪 :瘤细胞和核奇形怪状。 裂 :病理性核分裂。 肿瘤结构的异型性 是指肿瘤组织在空间排列方式上(包括极向、器官样结构及其与间质的关系)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 肿瘤的生长方式 : :良性肿瘤多见,呈结节 状,常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 影响主要为挤压或阻塞的作用 . 易手术摘除,不易复发、转移 第 7 页 共 20 页 :良、恶性肿瘤都可 多发生在体表、体腔、管道 呈乳头状、息肉状、蕈状或菜花状 恶性肿瘤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 没有包膜,无明显界限、如树根长入泥土,不易推动。 手术摘除范围广,易复发、转移 肿瘤的扩散 : 系指恶性肿瘤不限于发生部位生长,可侵入到邻近或远处组织生长,即蔓延及转移。 途径: 1)直接蔓延 : 指癌瘤细胞连续浸润性 生长到邻近组织或器官,如肺癌侵入胸腔,子宫颈癌侵入膀胱或直肠。 浸润 : 指癌瘤细胞可突破基底膜向邻近间隙象树根或蟹足样生长,是恶性肿瘤的生长特点。 2) 转移 :癌瘤细胞从原发部位(原发瘤)分离脱落侵入一定的腔道(淋巴管、血管、体腔)被带到另一部位,并生长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转移瘤或继发瘤)。 相当于肿瘤 “ 搬家 ”。 转移的主要途径: ( 1)淋巴道转移 : 是 癌 的主要转移的途径 ( 2)血道转移 : 肉瘤 的主要转移的途径。 :与血栓栓塞过程相似。 3. 血道转移最常见的是肺,其次是肝。 态上的特点是: “ 多 圆、界清、癌脐 ”。 ( 3)种植性转移 :(腹腔、胸腔、脑部器官)的恶性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并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的表面,形成多数的转移瘤。 破坏胃壁侵及浆膜后, 种植到卵巢形成 Krukenberg瘤。 肿瘤的分级 : Ⅰ级 为分化良好,属低度恶性 Ⅱ级 为分化中等,属中度恶性 Ⅲ级 为分化低的,属高度恶性。 肿瘤的分期 (TNM 分期系统 ) T:肿瘤原发灶, T1~T4 N:淋巴结受累, N0~N3 M:血行转移 (一)良性肿瘤的影响 : 1.阻塞、压迫作用:如胆管、脑室肿瘤 2.产生过量内分泌物质 :包括出血、坏死、感染、破裂、囊性变。 (二)恶性肿瘤的影响 : 1.发热 2. 恶病质 ( cachexia):进行性严重消瘦,体力贫乏,严重贫血,多脏器衰竭。河北医科大学病理学重点总结
相关推荐
效果真实吗。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的缺点:在图像的边缘,特别是图像的放大比例比较大时,图像会发生比较大的偏移,有时显示出来的放大图像并不是放大镜下面区域的图 像。 四、欣赏作品 课堂小结 八、革命圣地西柏坡图片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使用文本工具和调色器面板; 2.加深对图片位置移动的补间动画; 加深对 Flash 中遮罩功能,制作霓虹灯效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
得低于 85 分(含 85 分) c 曾有登记批评记录的寝室予以相应减分 d 曾有登记表扬记录的寝室予以相应加分 B、优秀寝室长: 寝室长主动关心班级和寝室工作,维护集体荣誉,同时认真履行职责,以身作则; 积极创建寝室文化,成员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学习习惯,寝室布置整洁文明; 寝室成员积极参加公寓文化节的活动; 优秀寝室评比期间督导寝室工作有力; 寝室长本人品德良好、无不良纪录,寝室支持率高。
建筑、安装、市政、装饰装修工程计价程序(见下表) 序号 费用项目 计算方法 1 直接费 2 直接费中人工费 +机械费 3 企业管理费 2费率 4 利润 2费率 5 规费 2费率 6 价款调整 按合同确认的方式、方法计算 7 税金 (1+3+4+5+6)费率 8 工程造价 1+3+4+5+6+7 第 4 章 规费组成及计费基数 1. 规费组成及计费基数 (见下表 ) 序号 规费名称 计费基数 1
时要禁止损 坏和撞击已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 图纸中有矛盾的地方需提前报告给项目负责人 (或有关部门 ),并妥善解决。 水、暖、卫、电气工程所需的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品种、规格、型号、尺寸等要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同时要有出厂合格证及质量保证书,采暖干管及支管的坡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每组暖气的设置应在窗台下居中安装,固定管道的卡子要光洁,排列整齐,埋设位置要准确。 地下管保温要严密坚固,不能漏设。
何尺寸符合设计有要求。 ( 3)、砌筑采用坐浆法, 所有石块均应坐于新拌砂浆之上固定就位,再将已砌好的石块侧面抹浆,然后在将要砌入的石块相间侧面抹上砂浆,侧压挤靠就位先铺砌角石和面石,然后铺砌边石,最后铺砌腹石。 面石应丁顺相间或二顺一丁排列分层砌筑,砌缝宽度小于3cm。 面层砌块应与里层砌块交错,连成一体;面层、里层均应砌筑平整。 腹墙分层砌筑时,应与外圈分层一致,应先铺一层适当厚度的砂浆
误 !未定义书签。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分表之一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分表之二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分表之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