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试行)(最新整理内容摘要:
四、与道路平行的管线不宜设于本行道下,否则可将埋深较大、翻修较少的管线布置在车行道下。 五、各种管线间水平、垂直净距及埋深应符合有关规定。 六、七度以上地震区、 多年冻土区、严寒地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室外管线,应按专门规范或标准设计。 第四章 建筑物设计 第一节 室内净高 第 条 室内净高 一、室内净高应按地面至吊顶或楼板底面之间的垂直高度计算;楼板或屋盖的下悬构件影响有效使用空间者,应按地面至结构下缘之间的垂直高度计算。 二、建筑物各种用房的室内净高应按单项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 地下室、贮藏室、局部夹层、走道及房间的最低处的净高不应小于 2m。 第二节 楼梯、台阶、坡道、栏杆 第 条 楼梯 一、楼梯的数量、位置和楼梯间形式应满足使用方便和安全疏散的 要求。 二、梯段净宽除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外,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段净宽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征,一般按每股人流宽为 +( 0~ ) m的人流股数确定,并不应少于两股人流。 注: 0~ 为人流在行进中人体的摆幅,公共建筑人流众多的场所应取上限值。 三、梯段改变方向时,平台扶手处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净宽。 当有搬运大型物件需要时应再适量加宽。 四、每个梯段的踏步一般不应超过 18 级,亦不应少于 3 级。 五、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 2m。 梯段净高不应小于。 注:梯段净高为自踏 步前缘线(包括最低和最高一级踏步前缘线以外 范围内)量至直上方突出物下缘间的铅垂高度。 六、楼梯应至少于一侧设扶手,梯段净宽达三股人流时应两侧设扶手,达四股人流时应加设中间扶手。 七、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不宜小于。 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超过 长时,其高度不应小于 1m。 八、踏步前缘部分宜有防滑措施。 九、有儿童经常使用的楼梯的梯井净宽大于 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 十、楼梯踏步的高度比应符合表 的规定。 第 条 台阶 一、室内外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 ,踏步高度不宜大于 ,踏步数不应少于 2 级。 二、人流密集的场所台阶高度超过 1m 时,宜有护栏设施。 第 条 坡道 一、室内坡道不宜大于 1∶ 8,室外坡道不宜大于 1∶ 10,供轮椅使用的坡道不应大于 1∶ 12。 二、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 15m 时,宜设休息平台,平台宽度应根据轮椅或病床等尺寸及所需缓冲空间而定。 三、坡道应用防滑地面。 四、供轮椅使用的坡道两侧应设高度为 的扶手。 第 条 栏杆 凡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一、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荷载规范规定的水平荷载; 二、栏杆高度不应小于 ,高层建筑的栏杆高度应再适当提高,但不宜超过 ; 三、栏杆离地面或屋面 高度内不应留空; 四、有儿童活动的场所,栏杆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 第三节 电梯、自动扶梯 第 条 电梯 一、电梯不应计作安全出口,设置电梯的建筑物仍应按防火规范规定的安全疏散距离设置疏散楼梯。 二、电梯井不宜被楼梯环绕。 三、在以电梯为主要垂直交通的每栋建筑物内或建筑物内每个服务区,乘客电梯的台数不宜少 于 2 台。 四、电梯不应在转角处紧邻布置,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 4 台,双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 8 台。 五、电梯候梯厅的深度应符合表 的规定。 六、电梯井道和机房不宜与主要用房贴邻布置,否则应采取隔振、隔声措施。 七、机房应为专用的房间,其围护结构应保温隔热,室内应有良好通风、防潮和防尘;不应在机房顶板上直接设置水箱及在机房内直接穿越水管或蒸汽管。 八、电梯井道和机房的安全要求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消防电梯设置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 第 条 自动扶梯 一、自动扶梯不得计作安全出口,设自动扶梯的 建筑物仍应按防火规范规定的安全疏散距离设置疏散楼梯。 二、自动扶梯起止平台的深度除满足设备安装尺寸外,应根据梯长和使用场所的人流留有足够的等候及缓冲面积。 三、扶梯栏板应平整、光滑和无突出物。 四、扶手与平行墙面间、扶手与楼板开口边缘间及相邻两平行梯的扶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五、设置自动扶梯的开敞空间应按防火规范要求加强防火措施。 机房、梯底和机械传动部分除留设检修孔和通风口外均应以非燃烧体材料包覆。 第四节 屋面、楼地面 第 条 屋面坡度 屋面坡度应根据防水面材料、构造及当地气象等条件 确定,其最小坡度应符合表 规定。 第 条 屋面要求 一、各类屋面(包括屋面突出部分及屋顶加层)面层均应采用非燃烧体材料,但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非燃烧体屋面的基层上可采用沥青卷材。 二、屋面排水应优先采用外排水;高层建筑、多跨及集水面积较大的屋面应采用内排水。 三、设保温层的屋面应通过热工验算,并采取防结露、防蒸汽渗透及施工时防保温层受潮等措施。 四、采用架空隔热层的屋面,其空气间层应有足够的高度和无滞阻的通风进出口。 五、采用钢丝网水泥或钢筋混凝土薄壁构件的屋面板应有抗风化、抗腐蚀的防护 措施;刚性防水屋面应有抗裂措施。 六、有强风的地区的瓦屋面和卷材屋面应采取牢固措施。 七、高度在 10m 以上的建筑物当无楼梯通达屋面时,应设上屋面的人孔或外墙爬梯。 八、闷顶应设通风口,并应有通向闷顶的人孔。 闷顶内应有防火分隔。 第 条 吊顶 一、抹灰吊顶应设检修人孔及通风口。 二、吊顶内设上下水管时应防止产生冷凝水。 三、高大厅堂和管线较多的吊顶内,应留有检修空间,并根据需要设走道板。 第 条 楼地面 一、除有特殊使用要求外,楼地面应满足平整、耐磨、不起尘、防滑、易于清洁等要求。 二、有给水 设备或有浸水可能的楼地面,其面层和结合层应采用不透水材料构造;当为楼面时应加强整体防水措施。 三、筑于基土上的地面,应根据需要采取防潮、防基土冻涨、防不均匀沉陷等措施。 四、存放食品、食料或药物等房间,其存放物有可能与地面直接接触者,严禁采用有毒性的塑料、涂料或水玻璃等做面层材料。 五、受较大荷载或有冲击力作用的地面,应根据使用性质及场所选用易于修复的块材、混凝土或粒料、灰土类等柔性材料。 第五节 门窗 第 条 产品要求 门、窗的材料、尺寸、动能和质量等要求应符合国家建筑门窗产品综合标准的规定。 第 条 窗 一、窗扇的开启形式应方便使用、安全和易于清洁。 二、高层建筑宜采用推拉窗;当采用外开窗时应有牢固窗扇的措施。 三、开向公共走道的窗扇,其底面高度不应低于 2m。 四、窗台低于 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第 条 门 一、外门构造应开。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试行)(最新整理
相关推荐
结构的安装施工队伍施工。 施工布署: 本工程施工包括施工准备(见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及钢结构施工两个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包括施工现场准备、技术准备、材料准备、劳动力和工机具准备,均在工程开工之前完成。 钢结构施工阶段:包括钢结构加工制作、运输、吊装、安装、校正、 涂刷油漆、安装彩钢板等,均组织好 流水施工。 施工顺序和进度计划: 本工程遵循 “先地下、后地上;先结构、后装修 ”的原则安排施工。
在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时,不应大于 ~ ; 推力盘表面粗糙度 Ra 在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时,不应大于 ; 测量转子各部位的径向跳动值,端面跳动值,并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吊装 转子吊装时,应使用专用工具:一端使用绳扣,另一端挂设导链,使吊装时转子保持水平状态。 吊装时,对转子应采取保护,以 防止擦伤。 就位 转子就位后,应测定转子总窜量,并按设备技术文件要求,调整轴向位置,装推力轴承
向用户的窗口,分析本 系统的业务要求。 可以看出 本项目有着规模大、接口多、难度大的特点,鉴于本项目这三大特点, 就需要我们对项目 实施管理 更加严谨和先进,根据我们多年的项目实施管理经验,特制订了对国家气象局新一代天气雷达信息共享平台项目的项目实施管理方法,如下图: 新一代天气雷达信息共享平台 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投标文件 (实施服务方案 ) 第 8 页 总 84 页 图 — 1项目实施管理过程
定额 11— 2;沿街商业用房套用定额: 11— 2 乘 (由各分院根据项目及各专业具体情况掌握 )。 二级以上(含二级)的宾馆建筑方可套定额 12— 2。 多层、多功能建筑(三种功能以上):以主要功能套用相应定额后,各专业同乘 系数。 带公建的住宅,套用相应定额后,各专业同乘 系数。 大底盘的组团建筑按高套一级掌握。 大面积地下车库套多层车库。 接建项目:建筑专业乘 ,结构专业可乘
井、技术夹层及给排水处理用房等)的平面布置、尺寸、标高及位置要求。 ( 2)给排水构筑物(如贮水池、化粪池、水塔、冷却塔等)的尺寸、标高及位置要求,采用标准图的图号。 ( 3)管井、管廊的平面位置、尺寸及标高。 ( 4)消火栓位置和自动喷洒的设计原则及安装方法。 ( 5)给排水设备基础的平面位置、设备自重,电机功率及转速。 ( 6)给排水设备震动及噪声的有关资料。 3.电气、弱电专业 ( 1)
的温度升降变化造成 混凝土 裂缝。 ②由于地基沉降不均引起的结构局部缺陷。 如沉降不均引起的底板的开裂或沉降不均产生的墙体受力改变产生的开裂,这些开裂形成的穿水通道。 ③在地下水的浮力作用下产生的结构变形增大而开裂。 在一些梁板式地下室结构中,底板混凝土承力小于由地面渗水饱和增大了地下水浮力,有时设计刚度不足使底板产生向上弓起变形,这些弓起变形达到一定值时,板就会产生微小的径向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