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1内容摘要:

纪律严明 ,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 “岳家军”。 1140年,在郾城打败金军,取得郾城大捷。 岳飞等人领导的 南宋军民 抗金斗争的意义: 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1141年, 南宋与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反映出民众对岳飞的崇敬和对奸臣的憎恶。 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的 目的 是 : 为了适应对先进的中原农耕地区 的管理,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内容: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女真人南迁至中原;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等。 南北宋的共同点:①给少数民族纳岁币②两宋时都存在:金、西夏。 ③都被少数民族消灭。 第 12 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两宋的总体经济状况 农业 表现 占城稻种植面积扩大,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原因 劳动力大量增加;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如北宋时, 秧马是农民插秧 时 使用的工具。 手工业 煤 人们把煤称为石炭,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铁、铜 质量、产量皆达到世界最高水平;铁产量大致相当于 18 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制瓷业 五大名窑:官窑、哥窑、定窑、汝窑、钧窑。 瓷都是景德镇。 陶瓷制作精美,畅销世界各国,因此中国被为“瓷之都”。 商业 表现 出现广告和商标意识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原因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镇的出现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海外贸易 表现 可去朝鲜、日本,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原因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周边 国家的兴起与强大;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④政府的鼓励政策。 措施 开设蕃坊、蕃市、蕃学;设置 四个市舶司( 管理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明州、临安。 南宋时期,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1.“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表明南宋时期, 太湖流域 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 黄河流域 转移到 长江流域。 (苏:苏州,湖:湖州)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 :魏晋南北朝。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大量劳动力②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③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④历代人民群众对南方 的不断开发⑤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第 13 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 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 皇室 、 官僚 、 地主 ;而被统治阶层包括“四民”,指 士 、 农 、 工 、 商。 士人大多来自科举考试,工匠的身份相对自由,上任地位有所提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士农工商 士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农 大部分是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少部分是佃农。 工 身份相对自由,按照契约由作坊主支付工钱。 商 交纳商税,其经济活动对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汴京城与唐长安城的区别: ① 规模大,人口增多 ② 贸易区域 不受限制 ③ 贸易没有时间限制,出现夜市 ④ 出现了固定的娱乐场所 : 瓦舍。 宋朝的乡村生活 (1)物质生活: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生活。 (2)精神生活:随着雕版印刷术(注:唐朝发明)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宋朝的城市风貌 (1)南宋都城临安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 (2)宋朝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 坊郭户 ,依据拥有房屋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他们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 (3)出现了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瓦肆、瓦子)( 瓦舍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宋代市民 阶层的扩大)。 (4)瓦舍的出现意味着城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5)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6)宋代城市风行的类似现代足球的运动,称为 蹴鞠。 第 14 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铁木真 是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杰出首领。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最高首领,尊称为 “成吉思汗”。 蒙古政权实行 军政合一 的国家体制,定都 和林。 成吉思汗时,创制了 蒙古族文字。 1271年,成吉思汗的继任者 忽必烈 (元世祖)改国号为元, 建立元朝 ,定都 大都。 1276年,元灭南宋; 1279年,统一全国。 忽必烈的改革: 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建立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 专门管理西藏的是宣政院。 经济方面 推行重农政策,下令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 ; 设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作用 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划开始与元朝,西藏正式 归中央政府管理开始于元朝。 元朝统治带有一些 消极落后 的因素,表现在蒙古贵族实行 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把各族人分为 四等 ,以达到 分而治之 的目的。 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8.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 民族政策 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回族的形成 当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由蒙古人、畏兀儿人、汉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构成。 文化趋同 元朝统治者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国子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 族矛盾缓和,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第 15 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北宋时期, 毕昇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 活字印刷术。 中国的活字印刷比欧洲 早 400多年。 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可以重复印刷,保存方便,节省了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影响: 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代将磁化钢针支撑固定在一个刻有方位的盘中,用来指向,这就是指南针,也叫罗盘针。 指南针发明后很快用于 航海领域。 南宋时,它经 阿拉伯人 传入 欧洲 ,为 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 提供 了重要条件。 元代妇女 黄道婆 在 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上 做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她能够同时纺出 三根纱。 影响:松江地区 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棉纺织业 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棉布逐渐取代丝麻 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沈括是北宋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他的著作《梦溪笔谈》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 16 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主要特点 记载范围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 3000年 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第一 部编年体通史 按时间顺序记载 战国到五代 1362年 《资治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