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困惑内容摘要: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困惑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之思考时明丽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这样一个节目少年中国。 梁启超先生一篇气势磅礴的少年中国说影响了一个世纪的人,如今重新搬上舞台,依然奋人心,荡气回肠。 可是搬上舞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国人对中国少年的热爱和期望。 个人认为,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是中国少年一代的责任,而教育好一代少年,则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科技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科普教育工作,增强科普意识,培养一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秀青少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当今世界,尤其是钓鱼岛事件,很清楚的显示了科技的力量。 青少年要适应这一新科技时代,就必须从小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具有在未知道路上勇敢探索的潜力和能力,而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一个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培育起来的。 我们的教育,识记性的知识太多,操作性的知识了了可数,真正具有含金量的知识并没有教授给学生。 同时,即使老师教授了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在真正落实中也是大打折扣。 1. 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是推进精神文明的重要举措无论是考试、结婚、找对象,总有一些妈妈们到处算命,改名,烧香拜佛,总有一些孩子们天天抱着手机看星座算运势,各种占卜,五花八门的迷信,遍布街头的江湖术士,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提起精神文明建设,好像一个虚浮的命题,假大空好像扣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摘不掉的帽子。 但是个人觉得,一个社会的进步,素质素养的提高是非常迫切的,尤其是面对当今社会暴漏的各种弊端。 当今的青少年极度需要科学的普及,尤其需要科学兴趣的培养。 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普及,尤其是面对现代社会上一些反科学、伪科学、封建迷信的现象,那些同知识经济时代相背的社会暗流,时常毒害青少年的思想。 所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青少年学习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故我们必须足够重视青少年学生的科普教育。 2. 青少年科普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当今的青少年,在成长中最显著的特征是早熟,且早熟多倾向于负面。 网络、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已成为丰富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的主阵地,而一些腐朽的、没落的、低级趣味的东西也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 开展科普教育不仅能根据青少年不同成长期的特点普及科学知识,加强青少年文化建设,帮助青少年自觉抵制各种消极思想侵蚀,而且能通过科普教育的各种方法和模式,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观察事物、了解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之受科学精神的熏陶,形成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措施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就是要引导和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 为此,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就必须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思路。 1. 真正落实“减负” ,提高老师和青少年对科普活动的兴趣现在的青少年,个人认为,学习压力实在太大。 小学初中九年义务教务,很少欢乐可言。 一代比一代的学习压力大。 学生埋头书海,每天晚上作业到深夜,两耳不闻窗外事,是社会的压力所迫,就业的压力所迫,同时和个人观念也有一定的关系。 而身为教育者,本身也有很多无奈,科普是什么。 如何在教学中运用科普,是不是一周一节自然课能够解决的。 老师自身知道多少科普知识。 科普对生活有多大的意义。 这些都是阻碍科技教育落实的因素。 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因该遵循“兴趣第一”的原则。 要将科普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青少年的科普变成一种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科普读物是科学传播方式之一,但目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只靠科普读物远不能解决目前青少年科普的需求,我们必须通过聚焦在某些或某个科学技术领域,如“地震馆” 、 “海洋馆” 、 “未来馆” “微生物基因馆”或“人与自然”等特色展馆,利用高科技的实物演示及互动性强的项目,能让青少年乐于参予其中,并能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科普教育活动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通过活动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视野,夯实科学知识技能基础,确立正确的责任感、价值观、合作观等科学道德观念。 2. 教育者加强自身教育,整合科普资源,多形式的开展科普活动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健康向上、贴近青少年生活、内容丰富的课外科普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科学的熏陶,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为技术创新培养后继人才。 (1)学校是最根本的基地,充分发挥这种教育基地的功能,抓好爱国主义以及科普知识和法制教育,工作实际营造好有利于青少年学习和活动的场所。 但是个人认为,科普书籍学校可以提供,教育场所学校可以提供,可是我们却无法保证科普教育的有效实施,很难,因为考试不考,因为很难作为学生评价的标准。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只能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能做的事情。 (2)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普兴趣班、科普讲座、科技实践等活动,组织学生读科普书活动,开展科普征文比赛。 要寓科普教育于各项活动中,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增长科学知识,如积极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 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开展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组织专家、学者、科普讲师团深入学校,为广大青少年创造一个接触科学家的机会,家长从中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懂得一些与孩子沟通及教育的方法。 (3)节假日是青少年进行科普的良好载体,节日活动不能是做秀,更不是“表演” ,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体师生人人参与,每个学生至少参与一项科技活动。 (4)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创新教育和创新方法的传播,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 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新的认知思维,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举办创新大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科幻画创作、科技创意等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3. 加强社会协作,创建一个崭新的教育构架科技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科学家与青少年之间形成很好的链结,为科技的传播,创建一个崭新的教育构架。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专家、导师优势,为市、区青少年科技教育服务,进一步完善科技馆专家委员会的运行机制,使科技馆特色有新的发展和提高。 在科学教育课程讲授中采用新模式,把专家和学生都请到科技馆,让学生真切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活动中更注重知识、方法和情感,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和科技工作者的态度,并为部分学生与专家直接沟通搭建桥梁。 科普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是青少年获得自主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 身为教育者,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增加自己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培养自己对科技的兴趣,即使教授的是基础知识,也要尽力传达给孩子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条不紊的思维方法,鼓励孩子们创新,真正在教学工作中落实素质教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