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秋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试卷word版内容摘要:

的《 人类和技术环境 》 一文,完成 13 一 15 题。 ( 10 分) ①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雷达、发动机、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 15 年其数量增加一倍。 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②跟技术环境的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速度极其缓慢。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与现代人在大脑构造 上相差无几。 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 个单词。 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每秒钟运算 5000 次到当前的每秒钟几百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才只有半个世纪的时间。 ③人的大脑能否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呢。 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难道果真如此吗。 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④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 140 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美和效率最高的自然界的美妙绝伦的创造 ,是人类发明的任何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所无法超越的。 ⑤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3.第②段中,通过 和 的比较,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比自然智能快。 ( 2 分) 14.从第③段的内容看,科学界有识之士肯定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定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分) 15.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3分) 16.从全文看,作者要表达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3 分) (四)阅读李丰春《烛心》,完成第 1718题。 ( 7分) ①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 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②“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③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 ④怎么。 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 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 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 不,不行。 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⑤“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 ”说完就准备关门。 ⑥“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 ”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⑦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 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17. 本文中哪一句设置了悬念。 第四段属于什么描写。 ( 3 分)。 18. 本文主要表现的人物是谁。 其性格特点是什么。 ( 4 分)。 ( 五 )阅读《冬天过去了》,完成 1922题。 (共 16 分) ① 坎坷中的记忆最难忘却。 那年冬天,弟弟患了急性肾炎。 于是 ,父亲东拼西凑弄了些钱,每日背着弟弟去乡卫生院治疗。 数九寒天,风雪交加,空着手走路尚且艰难,更何况父亲要背着十来岁的弟弟翻山越岭走上二十余里路。 有几次,一不小心陷进雪坑,父亲是背着弟弟慢慢爬上来的;寒风袭来,怕弟弟冻着,父亲又脱下自己的棉袄,裹在弟弟身上。 一连几个月啊。 有一天,我跟在父亲后面当帮手。 回来时,父亲放下背上的弟弟,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望着积雪逐渐消融而变得花白了的山野,他喃喃地说: “冬天快过去了。 ” ② 已经懂事的我,此时,仿佛忽然走进了父亲的内心。 是的,冰雪遍地的冬天对于贫弱的家庭是严酷的,孩 子御寒的冬衣、屋内取暖的柴火、全家人充饥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