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秋粤教版物理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1内容摘要:
读得弹簧秤的示数为 3N,则关于两接触面的材料可能是( g取 10m/s2)() A. 木﹣金属 B. 木﹣木 C. 钢﹣钢 D. 木﹣冰 考点 : 滑动摩擦力. 专题 : 摩擦力专题. 分析: 匀速运动说明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二力平衡,根据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列出平衡方程即可求解. 解答: 解:物体匀速运动时 : F=f ① 滑动摩擦力为: f=FNμ=mgμ ② 联立 ①②解得: μ=,故 BCD 错误, A正确. 故选: A. 点评: 本题比较简单,考查了有关滑动摩擦力的问题,对于滑动摩擦力要会计算其大小和确认其方向. 6.( 3 分)如图所示,小孩用水平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大木箱,没有推动.这时木箱受到的() A. 推力大小小于摩擦力 B. 推力大小等于摩擦力 C. 推力大小大于摩擦力 D. 推力方向和摩擦力方向相同 考点 : 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 : 摩擦力专题. 分析: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物体将受力平衡;由二力的平衡关系可求得摩擦力的大小. 解答: 解:因木箱处于静止状态,故木箱受力平衡,即小孩的推力等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 故选 B. 点评: 有些同学由于对于概念理解不深,常常认为推不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静摩擦力; 理解此处要注意静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的区别. 7.( 3 分)一个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运动起,连续通过三段位移的时间分别是 1s、 2s、 3s,这三段位移的长度之比和这三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之比分别是() A. 1: 22: 321: 2: 3 B. 1: 23: 331: 22: 32 C. 1: 2: 3 1: 1: 1 D. 1: 3: 51: 2: 3 考点 :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 专题 : 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 要求连续的时间不等的三段时间内的位移之比,就要分别求出这三段时间内得位移,要求这三段位移,可以先求第一段的位移,再求前两段的位移,再求前三段的位移,前两段的位移减去第一段的位移,就等于第二段的位移,前三段的位移减去前两段的位移就等于第三段的位移;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就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解答: 解:根据 x= 可得物体通过的第一段位移为: x1= a12 又前 3s 的位移减去前 1s 的位移就等于第二段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二段位移为: x2= a( 1+2) 2﹣ a12= a8 又前 6s 的位移减去前 3s 的位移就等于第三段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三段位移为: x3= a( 1+2+3) 2﹣ a( 1+2) 2= a27 故 x1: x2: x3=1: 8: 27=1: 23: 33 在第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为: 1= 在第二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为: = 在第三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为: = 故 1: : = : : =1: 22: 32=1: 4: 9 故选: B. 点评: 本题求解第二段和第三段位移的方法十分重要,要注意学习和积累,并能灵活应用. 8.( 3分)一个小石子从离地某一高度处由静止自由落下,某摄影爱好者恰好拍到了它下落的一段轨迹 AB.该爱好者用直尺量出轨迹的实际长度,如图所示.已知曝光时间为 s,则小石子出发点离 A点约为() A. B. 10m C. 20m D. 45m 考点 : 自由落体运动. 分析: 根据照片上痕迹的长度,可以知道在曝光时间内物体下落的距离,由此可以估算出AB 段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在利用 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可以求得下落的距离. 解答: 解:由图可知 AB 的长度为 2cm,即 ,曝光时间为 s,所以 AB 段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为 v= = =20m/s, 由自由落体的速度位移的关系式 v2=2gh 可得, h= = =20m,所以 C 正确. 故选: C. 点评: 由于 AB 的运动时间很短,我们可以用 AB 段的平均速度来代替 A点的瞬时速度,由此再来计算下降的高度就很容易了,通过本题一定要掌握这种近似的方法.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小题,每小题 4分,共 3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 4分,只选 1个且正确的得 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 0分. 9.( 4 分)下列运动图象中,表示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A. B. C. D. 考点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专题 : 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 分析: 列出匀变速的位移时间公式和速度时间公式,由数学函数关系,可以解答各个选项. 解答: 解: A、匀变速的位移时间关系为: ,可知是二次函数关系,故 A错误. B、匀变速的速度时间关系为: v=v0+at,可知是线性函数关系,斜率不为零,故 BD正确,C 错误 故选: BD 点评: 图象问题,一定要按照给定的规律列出对应量的关系,然后在选择的时候要看清楚坐标轴,避免失误. 10.( 4 分)某运动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 ,那么在任何 1s 内() A. 此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 倍 B. 此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末的速度大 C. 此物体的速度变化为 D. 此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 考点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 : 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 在变速直 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跟发生这种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叫加速度,从加速度的概念出发即可解题. 解答: 解:根据 a= 可知匀加速直线运动在任一秒内: AD.汽车的末速度比初速度大 ,故 A错误, D 正确; B.汽车的这一秒初和前一秒末是同一个时刻,速度相等,故 B 错误; C.加速度表示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故 C 正确; 故选: CD. 点评: 该题考查了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是每秒钟速度的变化量,属于基础题. 11.( 4 分)关于匀加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速度变化 总是相等 B. 加速度均匀变化的运动 C. 速度变化快慢恒定的直线运动 D. 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考点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专题 : 直线运动规律专题. 分析: 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运动,并且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同向. 解答: 解: A、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运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故 A错误; B、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运动,故 B 错误; C、加速度是描述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匀加速 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运动,故 C 正确; D、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运动,即加速度恒定,故 D 正确; 故选: CD. 点评: 主要考查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属于基本概念的考查. 12.( 4 分)某弹簧在弹性限度内,悬挂 15N 重物时,弹簧长度为 ;悬挂。20xx秋粤教版物理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1
相关推荐
D.①②③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2分) 11. 以下是重庆某校学生在“卓越课堂”展示课中进行情境表演的一段台词: 小白(扮演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后,我的同 学 大部分进入石油、化工、电力等国有大中型企业,有的回乡进入了集体企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同学,借助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开办公司,自主创业,个个发展得红红火火。 小张(扮演农民工):做梦都没想到,我一个
主要考查地球上的五带的概况. 15.我们现在是 11 月份,此 时南半球是什么月份和季节 ( ) A. 5 月 秋季 B. 11 月 秋季 C. 5 月 春季 D. 11 月 春季 考点: 地球上五带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分析: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地 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解答: 解: 11 月份
量的方向,与物体速度无关,即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物体的加速度越大.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解答: 解: A、如果物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在减小,速度却在增大,即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故 A错误; B、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例如竖直上 抛到最高点,故 B 错误; C、根据 a= 可知加速度 a由速度的变化量 △ v和速度发生改变所需要的时间 △ t共同决定,虽然
少数民族都有代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至少有 1 名代表。 这说明 A.我国民族关系团结、和谐 C.我国各民族一 律平等 1 发生在新疆的一系列暴恐事件,给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 失,严重威胁社会和谐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 为此,我们应坚持 ①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趋势 ②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发展进步的基石 ③民族团结是我国的一项基 本政治制度
P 向左移动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故总电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判断干路电流的变化情况,然后逐步判断各个各个部分的电流或电压情况,从而判断灯泡的亮度. 解答: 解: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 P 向左移动时,变阻器有效电阻变小,故整个电路的总电阻变小,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干路电流增大,故灯泡 L1变亮; 并联电路的电压 U 并 =E﹣ I( RL1+r),故并联电路电压变小,灯泡 L3变暗;
球 3个黄色球 摸出红色球 奖品为 赛车 一辆 摸出黄色球 奖品为 芭比娃娃 一套 你想得到哪件礼物,要想得到自己心仪的礼物,应该从哪个箱子里摸奖,为什么。 三年级三班第 _____小组学生情况统计表(二) 项目 性别 男 女 人数 摸名片(二) 1猜一猜:我们小组摸出 的可能性大。 2摸名片,边摸边统计: 男生 女生 合计 3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小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