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分层测评:23想念地坛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我们的。 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 这种时候,别的书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 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弥漫在纸页间。 《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 “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 然后,他紧接着说: “ 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 ”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 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 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 我清楚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当代作家中,哪一位有如此一个和自己撕心裂肺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特定场景,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 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 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 我想起我的弟弟, 17 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回柴达木。 我 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 不守舍,魂无所依。 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 49 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 “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 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已经不能再来 这园中找我了。 ” “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 在这样重复的喟然长叹中,地坛中的老柏树、草地的颓墙、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 „„ 才一一都有了意义,因为这一切都附着母亲的身影。 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也是母亲的,因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韧伟大的别样情怀。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他《一个人形空白》里的一段: “ 我双腿瘫痪后悄悄地学写作,母亲知道了,跟我说:她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写作。 这样说时,我见她脸上的笑 „„ 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树。 但老海棠树已经枯死,枝干上爬满豆蔓,开 着单薄的豆花。 ” 窗上的夕阳,枯死的老海棠树,老海棠树枝干上爬满的豆蔓,单薄的豆花,便一下子都成为了母亲那一刻百感交集又无法诉说的情感的对应物,好像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