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分层测评:12春意挂上了树梢大海和吹拂着的风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 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 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 田野的动人一幕。 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 —— 从春日开始萌发, 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 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 —— 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 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 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 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 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 —— 这大半年的灯 火费得太多了。 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 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 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 —— 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 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 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 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 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 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