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单元测试-第四单元内容摘要:
上五事札子》 材料 二 臣 (司马光 )向上曹言: “ 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 使民失业穷愁无告 „„ 此皆所害者大 , 所及者众,宜先变更。 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 以解生民之急。 ” ——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 356 材料 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 政 „„ 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 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 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 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 《日知录 宋世风俗》 回答: (1)材料 一 、 二 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 5分) (2)材料 一 、 二 都谈到要关心 “ 民 ” 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 5分) (3)材料 二 、 三 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 5分)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 ?说明理由。 ( 5分) 参考答案 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解析:宋太祖对军权进行改革后,使唐末的藩镇割据局面消失。 但是来自辽和西夏的外部的威胁并没有消失。 解析:北宋初期,宋太祖剥夺功臣宿将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其主要目的是巩固专制统治。 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专制统治。 解析:北宋除设立不 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还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 解析: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了“积贫”、“积弱”局面。 具体就表现为以上几点。 解析: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末灭亡的教训,实行“更戌法”,加强对将士的防范,以防止武将专权割据。 解析: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其目的在于牵制宰相对军事和财政的支配权。 解析: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结果方面去理解。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结。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相关推荐
阶级进行 “真正阶级斗争 ”的重要前提 22.有人说列宁主义是 “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 主义 ”,主要是因为列宁 ① 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② 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的思想 ③ 提出俄国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 渡的思想 ④ 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3.
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改革 ( ) ① 打击封建势力 ② 剥夺的教会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资产阶 级手中 ③ 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解放人们的思想 ④ 加强封建统治者的权利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② ③ ④ D.① ③ ④ 22. 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 ) A 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 一场反对天主教 .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 C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似点有 ①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施的改革 ②目的是富国强兵 ③都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 ④都使本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 A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发展“样板企业” B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 C
主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D. 是垄断资产阶级为巩固统治而不断调整统治策略的结果 7世纪末,康熙帝面临的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有 ①地方叛乱 ②台湾割据 ③西藏独立 ④外来侵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思想核心是 2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
B.王韬 C.宋教仁 D. 胡适 2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这位思想家主张 ( )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2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 理
9世纪 30 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礼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 „如实 ‟地表现这个世界 ”。 下列作品能如实 地表现这个世界的是 ( ) A.《唐璜》 B.《人间喜剧》 C.《英雄交响曲》 D.《向日葵》 23. 读下图,该作品的特点是: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 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克人的正常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