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单元测试-第八单元内容摘要:

9世纪 30 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礼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 „如实 ‟地表现这个世界 ”。 下列作品能如实 地表现这个世界的是 ( ) A.《唐璜》 B.《人间喜剧》 C.《英雄交响曲》 D.《向日葵》 23. 读下图,该作品的特点是: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 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克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该作品所属画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列宾 B.梵高 C.罗丹 D.毕加索 24. 一部小说描述了这样一个片断 : “电视台记者乘坐火车前往英国采访达尔文( 1809—1882年) , 达尔文详细介绍了他撰 写 《物种起源 》 的经过 , 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 采访结束后 ,记者把采访过程拍摄下来,并制成了电影 ”。 此片断说明 ( ) A.达尔文是通过实地考察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人 B.该小说的描述属历史的真实再现 C.小说反映的是第一手材料 D.小说作者不了解历史 25.文学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下列关于四部文 学作品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丹麦 英国 法国 爱尔兰 B.戏剧 诗歌 小说 歌剧 C. 19 世纪现实主义 19 世纪浪漫主义 20 世纪现代主义 20 世纪现实主义 D.批判社会问题 想象丰富手法 夸张表现 客观世界 集中表现自我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 4小题。 第 26题 12分,第 27题 13分,第 28题 12分,第 29题 13分。 要求:条理清楚,紧扣题意。 26.(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别,惟有因之而已。 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殖之;恶种而微弱者,天则剪覆之也。 …… 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逮耳。 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 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康有 为《中庸注》( 1901年) 材料二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 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 ?语曰: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 ”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 ?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 1905年) 材料三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 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 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 …… 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 …… 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 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 ?( 2 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说要从 “最上之改革 着手 ”的原因。 ( 3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 “改进 ”?其理由是什么 ?( 3 分) ( 4)综合上述材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 ?( 4 分) 27.( 13 分)五四运动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广泛传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某些契合点。 近年来,关于《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 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 …… 这时所改变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