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单元练习2内容摘要:
一尊还酹江月( ) ⑤料峭春风吹酒醒( ) ⑥一蓑烟雨任平生(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 ( 1)乱石穿空, ,。 江山如画, ! (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3)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 4.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佑三年,与弟辙同试礼部,苏轼兄弟才华出众,同科进士及第。 B.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等各个领域取得 巨大成就,如诗歌《崇惠春江晚景》,散文《赤壁赋》。 他的书法在宋代书苑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C.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 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D.苏轼与其父苏辙、其弟苏洵合称“三苏”。 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辛弃疾词两首 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 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 ,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 ,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 ,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 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 积累运用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断鸿 h239。 ng 水龙吟 y237。 n 遥岑远目 c227。 n 玉簪螺髻 zān B.拍遍 pi224。 n 倩何人 qi224。 n 鲈鱼堪脍 gu。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单元练习2
相关推荐
C.荟萃 市侩 烩饭 绘声绘色 脍炙人口 D.逡巡 唆使 梭镖 怙恶不悛 崇山峻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款待 融和 衣锦还乡 拱手相让 B.指摘 孤癖 一表人才 栉风沐雨 C.国萃 题词 迷途指津 慕名而来 D.因缘 宽宥 原型毕露 浅尝辄止 3.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 1)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 是感谢和高兴。 (
( 4)岳步云一开始给人的印象与后来的行为构成了巨大反差,你认为这种反差是否合理。 请从人物形象或情节 设计中任选一项,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3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不按规则出牌的大学校长朱清时 朱清时, 1968 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 毕业后去了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了一名炉前工。
,人死 ,则曰 :非我也 ,岁也. ⑥ 人生如梦,。 ⑦ 地崩山摧壮士死 , ⑧ 卒相与欢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分别是 《哈姆雷特》 、 《奥赛罗》 、 《李尔王》、 《 》。 ⑩ 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 《 》。 五、现代文阅读 选做题. . .。 请从甲、乙两篇文本中选定一篇作答。 ( 19 分) 甲 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害婆婆的凶手。 官吏就把她杀死以偿命。 她死后,东海一带大旱三年。 ⑤望夫石:古代神话,有一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人称“望夫石”。 名言警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 雷雨 (节选) 一、字词整理 阿谀( ) 忏悔( ) 戕害( ) 破绽( ) 宽恕( ) 昭告( ) 蟊贼( ) 刹那( ) 涔涔:①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地流下。 ②形容天色阴沉。
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6 分) (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 3 分) 译文: ( 2)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 3 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3— 16 题( 16 分,每小 题 4 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袒扼腕而进曰。 5. 劳苦功高而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6.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7.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8. 诸郞中执兵皆陈殿下 五、 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 夫晋,何厌之有。 2.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 大王来何操。 4. 不然,籍何以至此。 5.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7. 群臣侍(于)殿上者。 8. 晋军(于)函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