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杜甫诗三首同步测试4套内容摘要:
老翁别 16.„„新战死‖„„无完 裙。 ‖„„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 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17.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三) 18.( 1)岂 ( 2)挨次 19.不行。 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20.客即杜甫 21.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三、 22.(略) 杜甫诗三首评估测试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 看 ( ) 老 妪 ( )力虽 衰 ( ) 如闻泣幽 咽 ( ) 不 胜簪 ( ) 决 眦 ( ) 2.填空。 ①《望岳》 选自《 ________》。 作者 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 ________、西岳 ________、南岳 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 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 ________诗。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造化 钟 神秀(聚集) B.家书 抵 万金(值,相当) C. 浑 欲不胜簪(混乱) D.二男 新 战死(最近) 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 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一)语段点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 ________朝诗人 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体裁是 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 ________,突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 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 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 答案: 1. kān y249。 shuāi z224。 n z236。 2.①杜工部集 杜甫 泰山华山 衡山 ②五言 叙事 3. C 4. B (一) 1.唐 杜甫 2.战争 3.残破凄凉 4.见“要点详析” (二) 1.七言绝句 2.草色遥看近却无 3.对比 早春郊野景色的美丽迷人 4. A 杜甫诗三首综合能力测试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岱( ) 眦( ) 簪( ) 逾( ) 二、文学常识填 空 1.杜甫( 712~ 770),字 ________,别号 ________,朝伟大的 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 ________朝由 ________而 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人教版语文八上杜甫诗三首同步测试4套
相关推荐
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 王直僵僵地 镶嵌 . . 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 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确的一项是 ( ) A.独往湖心亭 /看雪 B.湖中 /焉得 /更有此人 C.湖中人 /鸟声俱绝 D.余 /强饮三大白 /而别 8.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
说明方法,比较的双方是 和 ,目的是突出。 ( 1)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和 作用是 “绝大部分”“ 绝不讲究对称”中“绝”各怎样理解。 5.( 2)段结构特点是总分,请用“‖”在文中画出,由对假山的说明到对池沼的说明,起过渡作用的一句是。 6 、( 2 )段说明 的对象是。 说明 对象的特 征是。 本 段 说 明 的 中 心是。 中心句是 句。 7.设计假山的关键是。 假山的特点是。
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
译 出 给2 分 ; ② “ 妻 子 ”“ 绝 境 ” 能 正 确 译 出 给 2 分。 ) ⑴ 老 人 和 小 孩 都 高 高 兴 兴 , 显 得 心 满 意 足。 ⑵ ( 他 们 ) 带 领 妻 子 儿 女 及 乡 邻 来 到 这 与 世 隔 绝 的 地 方。 2020 天门(副卷)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想像来描 绘诗中的图景。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