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七上我的母亲同步测试内容摘要:

良、富有感情,但是被闭锁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没有踏上社会施展才干的机会,只能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子女的 身上。 她时刻不忘子女,要让孩子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欢乐;她以自己的情感熏陶、教化子女,使子女形成正确的爱憎观;她为子女的受责而痛苦,却有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而赞同封建式的教育以督促子女上进;她日夜劳作,为家人无私的奉献。 但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去早早的去世了,因此学过此文让读者在欣赏、赞美、尊敬母亲的同时,又为其不幸的命运而痛惜,进一 步思索造成她悲剧的社会原因。 从本文中你学到哪些 写人物的方法。 参考: ①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②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可以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内心世界,可以评价叙写的内容,可以扩展文章的主题,使文章的主旨升华。 三、研究性学习 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有关自己母亲的文章,要求情感 真实,语言简洁、流畅。 组织同学(或开家庭会议)讨论今天我们国家妇女的命运和旧社会有何改变。 思考:你理想中的母亲形象是什么。 课 外 拓 展 一、邹韬奋简介 邹韬奋 (189 1 5— 194 24)原名思润,祖籍江西余江。 出生在福建永安。 1921年大学毕业后至 1931 年,负责《生活》周刊和《时事新报》副刊编务。 1932 年 7 月,建立生活书店。 次年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 这期间,他写了《小言论》和《韬奋漫笔》等杂文集。 1933 年 7 月因受迫害流亡国外,先后写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4 本游记随笔,这是 30 年代新闻性散文中少有的佳作。 1935 年 8 月,由美归国,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不久被封。 1936 年奔走于港沪之间,积极鼓动抗日,年底遭逮捕。 出狱后,上海沦陷,前往武汉继续参加救国活动。 国民党政府聘他为国民参议员。 他把《抗战》和《全民周刊》合并改为《全民抗战》三日刊。 1941 年 2 月,辞去国民参议员职务,出走香港,并恢复《大众生活》周刊。 香港沦陷后,曾到苏北解放区参观访问。 1943 年写下《对 国事的呼吁》一文,表达了他对蒋介石实行反动政策的愤慨。 不久患耳癌去世。 二、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会飞的 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 山坡上盛开着一丝丝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 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 花儿怪逗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