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一内容摘要:
: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如果再加入难溶性的该沉淀物,由于固体的浓度为常数,故平衡不发生移动。 答案: B 【例 2】为了除去 MgCl2溶液中的 FeCl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的一种试剂是 (提示氢氧化铁完全沉淀时的 pH 为 ,氢氧化镁完全沉淀时的 pH 为 )( )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了运用改变溶液的酸碱性来消除杂质的有关原理。 要除 FeCl3,实际 上是除去 Fe3+。 除 Fe3+的方法是加入某物质使之成为沉淀,过滤即可。 由题目所供信息可知,氢氧化铁饱和溶液的酸性较饱和氢氧化镁的强,也就是说前者饱和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比后者小,这也就意味着前者的溶度积更小,溶解度更小。 在溶液的氢氧根离子浓度达到某一数值( pH 为 )时,镁离子还安然无恙,铁离子已经完全沉淀了。 四种物质均有提升溶液碱性的能力,但是前三者均会引入无法消除的杂质离子,所以不可。 该题巧妙运用了Fe(OH)3的溶解度小于 Mg(OH)2的溶解度,从而可以使 Fe(OH)3 沉淀,而不致使 Mg2+转化为沉淀而析出。 除杂的常规方法是加入化学物质直接与 Fe3+反应形成沉淀,但在这里却巧妙 地利用了 MgO 消耗 FeCl3水解生成的 HCl,促使 FeCl3水解成 Fe(OH)3,同时 MgO 转化成MgCl2,不引入新杂质,即使 MgO 过量,因为它不溶于水也不会引起二次污染。 答案: D 【例 3】 铬酸银在 298 K 的溶解度为 45 g,求其溶度积。 思路解析: 因铬酸银( Ag2CrO4)饱和溶液是极稀的,其密度可认为是 1 g mL1。 已知 Ag2Cr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32,所以 Ag2CrO4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311101 10 033 200 44 mLLmLg gm olgg = 104 mol L1。 因 Ag2CrO4(s) 2Ag+(aq)+ 24CrO (aq), 所以 c(Ag+)=2 104 mol L1= 104 mol L1, c( 24CrO )= 104 mol L1; Ksp(Ag2CrO4)=c2(Ag+) 5c( 24CrO )=( 104)2 104= 1012。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一
相关推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0. 将 mol•L1HCN溶液与等体积等浓度的 NaCN 溶液混合 , 溶液显碱性 ,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 c(Na+)c(CN)c(OH) c(H+) B. c(CN)c(HCN) C. c(CN)c(Na+) c(OH) c(H+) D. c(Na+)+ c(H+)= c(CN)+ c(OH) 11. pH=3 的盐酸和 pH=11
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写出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 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 300 000 能力提高 是( ) 答案: C (有机玻璃 ),可用于合成该链的单体是( ) ==CH— CH2— COOCH3 答案: C ( ) 答案: A ,用箭号和 A、 B、 C、 D标出了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当蛋白质发生水解时,断裂的键是( ) 答案: C ,试确定其单体。 (涤纶,又称的确良 ) (塑料王) 解析: ( 1)该高聚物的主链全为 C 原子
__。 (5)发生反应 ③ 生成 C8H18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空气中获 得 N2,去掉 O2,可采用深冷分离空气或氧燃烧法。 制取 H2的反应 ① 为 CH4+ 2H2O=====催化剂 高温 CO2+ 4H2。 (2)由于原料气 H2制取比 N2成本高,为了使 H2的转化率提高,可提高 N2的加入量, 故 N2与
素 D 用铁锅炒菜可使食物中增加微量铁元素 35.小明家里收藏了一件清代的铝制佛像,该佛像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 该佛像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C.铝不易被氧化 D.铝易氧化,但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36.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自来水管,你认为用哪一种管子既经济又耐用 ( ) A.镀锌铁管 B.不锈钢管 C.铜管 D.普通钢管 37.
C .维 生素 C 可 发 生水解反 应 D .维 生素 C 不能 发 生 氧 化反 应 ,因摄入量不足而导致骨质疏松的是 ( ) A、 K B、 Ca C、 Na D、 Fe Fe2+ ,如果误食亚硝酸盐会使人中毒,因为亚硝酸盐会使 Fe2+ 转变成Fe3+ ,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 O2结合的能力。 服用维生素 C 可缓解亚硝酸盐的中毒,这说明维生素 C 具有 ( ) A、酸性 B、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