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单元测试-第13章1内容摘要:
21.一木块在 20N 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匀速直线滑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 N。 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合力是 N。 2 如图所示 , 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 , 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 F的作用 , 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 v与时间 t的关系如图 128甲、乙所示 . 由图象可知当 t= 1s时,物体 态 . t= 5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 2 在电视剧《三国》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一群士兵用力拉动一个杠杆,会将石块抛向敌方阵营。 它是一个 杠杆。 要把石块抛出去,图中作用在 A 点的力沿 方向最小(填 a、 b 或 c)。 2如下图所示装置,用两个滑轮分别拉同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重为 60 N,水平面与物体间的摩擦力为 20 N,不考虑其他摩擦,则 F1=________N, F2=________N。 三.作图与实验 2如图所示,在抽水机的手柄上画出抽水时最省力的 动力 F1,然后再画出 F F2的力臂,并用 L1和 L2标明。 2在图中,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是 N。 2如图用滑轮组提起物体,在图中用实线表示绳子,画出最省力时绳子的饶法。 28.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图 19中的甲、乙、丙所示。 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______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 19 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 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 ______。 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 (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 4) 从图中甲、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明和小华合作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 1)实验时,小明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你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 ________ . ( 2)小华将四个重力均为 ,又将弹簧测力计钩在杠杆 A 处的细线上(如图 1220 所示) .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且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则小华应沿 _________ 方向拉弹。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单元测试-第13章1
相关推荐
姓名 准考证号 密 封 线 1500 里面有 15 个( )。 A、千 B、百 C、十 6 个十和 4个百组成的数是( )。 A、 640 B、 460 C、 406 ,一个“零 ” 也不读的是( )。 A、 3901 B、 3010 C、 4000 306 名学生,五年级有 298 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人数比四、五年级的总数少 一些,二年级可能有( )名学
)。 用“ 0、 8”四个数字组成的最大的数是( ), 最小的数是( )。 80 厘米 =( )分米 6 厘米 =( )毫 37 厘米 +63 厘米=( )厘米=( )分米 在 ○ 填上 “>、<、 或 =”。 最小的四位数 ○ 最大的三位数 1090○ 1100 4 千米○ 3900 米 140 毫米○ 14 厘米 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学校里旗杆高 7( ) 字典厚 3( ) 汽车每小时行驶
密 封 线 余数是 1 余数是 2 ( 4) 508 比 128 多 280。 ( ) ( 5)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 ( ) 四、连线:下面哪些算式的余数是 1。 哪些算式的余数是 2。 用线连一连。 17247。 8 26247。 4 23247。 7 16247。 3 27247。 5 19247。 9 55247。 6 65247。 9 五、计算。 直接写得数。 500+ 400=
;每空 2分,共 20分) 2苏联历史上发生的大事 ( 1) 1920年底 —— ( 2) 1924年 —— ( 3) 1928年 —— ( 4) 1936年 —— ( 5) 1941年 —— 2请阅读下列史实,分析后将相关史实的序号填在适当的位置。 ①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古巴导弹危机 ③科索沃战争 ④苏联占领阿富汗 ⑤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⑦亚洲金融危机 ⑧计算机广泛应用
者真实地感觉到艰苦的军旅生活、常年的战斗生涯并没有磨灭这位红军领袖的豁达与乐观。 除以上新闻事实外,作者还补充了不少新闻背景材料,这些新闻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开篇就以粗线条的方式交代了彭德怀的经历,并告诉读者“以‘自由派’军官著称,因为他办事真的同士兵委员会商量。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讲求民主的领导人。 “ 6000 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
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 当暗黄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 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 不可能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