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xx-20xx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 „心的革命 ‟是到了人自己身上来了。 ”与 “心的革命 ”相符的是 A.“思想界之大飓风 ”“火山大喷火 ” B.“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 C.“国人欲脱蒙昧 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D.“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彻底扫除资产阶级思想 ” 【答案】 C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结合材料中 “近来青年心理的态度 ”可判断 “心的革命 ”实际上指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所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而 “外在的革命 ”指的是辛亥革命, “思想界之大飓风 ”“火山大喷火 ”指的是维新派的思想影响,故 A项排除; B 项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排除;据 “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可判断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 C 项正确; “彻底扫除资产阶级思想 ”属于无产阶级的思想,故 D 项排除。 19. 1921年陈独秀发表《青年的误会》一文,其中说: “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 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 …… 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 …… 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陈独秀意在 【答案】 C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从所给材料看,有一些人存在着思想和行为的极 端表现,这在陈独秀看来是退步,这就表明陈独秀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因此答案为 C。 A、B、 D 都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理解,排除。 20. 1919 年 2 月 9 日 ,发表于《每周评论》的《新时代之根本思想》一文指出 :“现在时代的根本思想 ,依我看起来 ,就是个 „德谟克拉西 ‟…… 所谓的 „德谟克拉西 ‟,就是扫除社会上贵族阶级 ,用一般民众 ,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 所谓 „经济的德谟克拉西 ‟,就是废止资本主义生产 ,用一般民众 ,造出大家是劳动者 ,大家做了大家用的一个平等的经济组织。 ”该文 【答案】 C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题的关键是将 1919年这个时间点与材料 “一般民众 ”“完全平等 ”“废止资本主义生产 ”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判断。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 “德谟克拉西 ”是英文 “民主 ”的音译 ,但其内涵已经不是新文化运动初期所宣扬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而是注入了消灭剥削、劳资平等的新内容 ,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 ,因此 C 项正确 ,B 项错误。 D 项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暴力革命 ”和 “无产阶级专政 ”的结论。 答案为 C。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5小题,合计 6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 下受命于天子 …… 君为臣纲。 ——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 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 “修改和润色 ”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 概括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 (1)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 孟子:认为君臣应该相互尊 重。 (2)董仲舒。 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 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 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 孔子的主张可以结合 “礼 ”的实质回答孔子关于君臣关系的主张;由 “君有过则谏 …… 不听,则去 ”“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 ”可得出孟子认为君臣应互相尊重。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结合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等信息可判断出这应该是董仲舒的主张,神化皇权;依据 “《朱子语类》 ”可判断材料四是朱熹的主张,主张天理约束人的行为。 第( 3)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儒学在先秦、西汉、南宋时期的情况回答。 第二问从适应君主专制统治角度分析。 第三问从对中国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回答。 22.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 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学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 “显学 ”,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 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 《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说 “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 李大钊指出:孔子是 “历代专制之护符 ”。 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 “孝 ”的真谛,是 “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 他的第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