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冀州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 虽顽寇尚未戟其凶锋,然胜利之始基,业已奠定。 ——毛泽东(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封信有利于协调中共在敌后的军事行动 B.这封信是中共为挽救民族危难采取的重要举措 C.这封信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一环 D.这封信是基于蒋介石的地位及其坚定的抗日态度所写 3 2020年底,台湾军方推出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 1942年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 而此前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名录中, 1943 年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国民革命 军 第 一 五 零 师 师 长 许 国 璋 名 列 其 中。 ( 如 图 1 ) 这 说 明图 1 了民族感情 D.“一国两制”政策得到切实执行 3 “在国民革命中, „唤醒中国 ‟既是一个革命目标,又是一个革命策略。 作为国民革命中政治活动家和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基本问题, „唤醒中国 ‟要求政治运动的至上性和中心地位。 ”“唤醒中国 ”的具体使命是 A.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军阀 B.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 C.抗击日本侵略,保家卫国 D.广泛发动群众,武装割据 3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 “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 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 ”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3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A.平型关战役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 战役 D.武汉会战 3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从增进宪政意识看这种做法 ( ) A.与时俱进,民国政体不断完善 B.因人设法,违背法治精神 C.防患专权,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 D.权力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3 1958年之后,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直到 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明确规定票 决方式。 这表明我国 3 梁启超说: “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此矣,然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入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也。 ”他评价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 二战后的某次会议拉开了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序幕。 该会议的一些倡导国和积极参加国的领导人,如印尼总统苏加诺、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理纳赛尔、缅甸总理吴努和柬埔寨领导人西哈努克亲王都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领导人。 与会的 29个参加国后来都成了不结盟的骨干成员。 同时,会议倡导的和平、独立原则是不结盟运动和平、中立、不结盟原则的先声,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该会议精神的继续和发展。 此次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不结盟会议 尼克松在 1969 年 1 月 20 日就任总统,当时《人民日报》发表了尼克松就职演说的全文,而且全国所有报纸通通转载 …… 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表示: “让一切国家都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我们的对话线路是敞开的 …… 一个国家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独状态之中。 ”这 说 明 A.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B.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 C.中美意识形态的分歧基本消失 D.中美谋求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4 1992 年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但此后一直没有主动申请成为正式成员国。 这主要是为了 A.践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B.集中精力发展市场经济 C.顺应国际多极化趋势 D.保持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4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 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 “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时候的朋友。 ”这一认识是基于周恩来(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号召亚非国家实行不结盟政策 C.积极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D.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4 1950年 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1972年 2月,《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由此可见在这二十多年间,新中国的外交 A.从实行“一边倒”到主张“另起炉灶” B.从实行结盟政策到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C.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到逐步走向务实 D.从反对霸权主义到主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4 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确定的会议议程共 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 这反映出会 议的主题是 4 “雅典政事的决断不取决于法律,而是取决于群众 ”。 这说明苏格拉底殉道引发人们广泛的思考,包括法律形式上的正义先于、优于实质的正义,从死亡中获得新生的思想的永恒,舍生取义为实现法的价值的精神值得当今社会尊崇等内容。 苏格拉底 A.敬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