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件教徒可以随时抛弃 的斗篷变成了一个不可撼动的铁笼。 ” 这一观点 A. 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B. 揭露社会财富悬殊 C.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 使人们摆脱宗教束缚 【答案】 C 【解析】 马克斯 •韦伯出生于 1864 年 ,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故 A 错误。 马克斯 •韦伯认为财富是一个不可撼动的铁笼 ,财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因素 ,故 C 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社会财富悬殊 ,故 B 错误。 材料中着重讲财富 ,而不是宗教 ,故 D 错误。 故选 C。 23. 之所以说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 使农民获得了自由 B.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 废除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 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1861 年改革为俄国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金和广阔的市场,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 D; 1861 年改革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民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排除 AC;农民获得土地付出太大的代价,排除B。 24. 1891年,正在访问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后来的尼古拉二世)被警卫漳田三通刺伤。 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 岛惟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 最终被告 判无期徒刑。 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日本 A. 确立了美国式政治体制 B. 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对立 C. 司法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D. 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 【答案】 C 【解析】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与美国的体制完全不同,故 A项错误;明治维新后,行政权的最高是天皇,司法权受制于皇权,故 B项错误;通过对此事件的处理体现了依法的原则,无法推断是否极端民族主义,故 C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审判时虽然受到内阁的干涉,但 处理时依然按照法律的要求来判决,可见司法是在独立行使权力,故 D项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信息 “ 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 最终被吉判无期徒刑 ” ,从这些信息中可以看出最终案件的审理还是根据法律的要求来进行的,体现司法独立,其他选项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 第二组:(请上选修三《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考生做答) 25. 1903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当他到达 巴黎时,法国群众面带愠色,有的人甚至喊出反英的口号。 但他毫不在意,到处发表演说,宣称两国友好在他心目中 “ 常居首要地位 ”。 英王 “ 毫不在意 ” 的主要原因是他力图 A. 消除英法在争夺世界霸权方面的矛盾 B. 巩固英法两国签订的英法协约 C. 弘扬英法两国的传统友谊 D. 调整与法国的矛盾,寻求与法国和解 【答案】 D 【解析】 1903 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是为了调整关系,与法国和解,应对复杂的欧洲形势,故选 D;英法是 1904 乃签署协约,时间不符,排除 B; C与题干的信息不符,排除; 20 世纪除与英国 争夺世界霸权的是德国,排除 A。 26. 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方面对德作战。 这一现象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意大利背信弃义 B. 同盟国内部不团结 C. 列强之间的关系以自身的利益为转移 D. 协约国稳操胜券 【答案】 C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争夺殖民地的非正义战争,参战列强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殖民利益,因此答案选择 C项。 A项是对意大利做法的评价并非实质; B项不符合题意; D项错误,参战双方势均力敌。 27. 1919年 4月 22日,威尔逊对顾维钧说: “ 中国代表团可以看到现已造成的困难局面,劳 合 ∙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 ” 这里的 “ 困难局面 ” 指 A. 美与英法在分赃问题上矛盾尖锐 B. 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给英、法、美施压 C. 德国强烈抗议英、法、美的制裁措施 D. 意大利懊恼之余退出了巴黎和会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 “1919 年 4 月 22 日 ”、 “威尔逊 ”、 “顾维钧 ”、 “劳合 •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 ”可知 , 题干与巴黎和会有关 ,“中国代表团可以看到现已造成的困难局面 ,劳合 •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 ”,结合所学可以知道 ,“困难局面 ”是指日本在山东问题 上给英法美施压 ,故 B 正确。 其他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 排除 ACD。 28. 潘尼卡说: “ 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 1914~ 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 他界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依据是 A. 一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 一战只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 一战后英法是主要的分赃国 D. 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答案】 A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矛盾日益激烈,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结果,故选 A。 一战的战场范围不仅是欧洲,交战国并非均是欧洲国家,排除 B;一战后的分赃国还有日、美、意大利等国,排除 C;一战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体系,排除 D。 29. 丘吉尔说: “ 我们不要将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 战争不是靠撤退(指敦刻尔克撤退)而赢的。 但是,这次援救却孕育了胜利。 ”“ 这次援救却孕育了胜利 ” 意思是 A. 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为日后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力量 C. 加强了英法军队的联系与合作 D. 鼓舞了英法人民的斗志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可知丘吉尔说的是 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大撤退将 33 万多名英法联军官兵撤到英国,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B 正确。 莫斯科战役给德军以致命的打击 ,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 A; CD 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0. 两张照片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A. 伸张正义 B. 助纣为虐 C. 强权政治 D. 铸剑为犁 【答案】 B 【解析】 两幅照片分别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面对法西斯德国时,纵容法西斯侵略的事实。 所以 “ 助纣为虐 ” 最能体现这两幅照片的共同主题,故排除 ACD,选 B。 31. 1942年 2月,美国给中国巨额贷款 5亿美元,超过了 1937年到 1941年 7月贷款总数的两倍,而且未规定利率、偿还期、担保及借款用途。 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援助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坚持抗日,对打击法西斯发挥着重要作用 B. 中国取得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 C. 建立战后中美关系,维护美国的远东利益 D. 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分割中国领土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 “ 1942 年 2 月,美国给中国巨额贷款 5 亿美元 ” ,由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故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的援助,故选 A; 1942 年,抗日战争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 段,故 “ 战后中美关系 ” 错误,排除 C; 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的外交地位,排除 B;当时的美国的外交政策服务于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排除D。 点睛:本题的解题的关键信息是 “ 1942 年 ” 和 “ 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的援助 ”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出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和历史作用。 32. 二战中某次国际会议公报说, “ 关于我们的陆军和空军要从东边、西边、北边和南边向德国心脏发动的新的更加强有力的打击的时间、规模和协作,都已商得完全同意,并已详细拟定计划。 ” 该会议是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答案】 C 【解析】 雅尔塔会议是纳粹德国临近灭亡,美英苏为加强相互信赖,协调战略计划,尽快结 束战争而召开的会议,与材料中的 “向德国心脏发动 „„ 打击的时间、规模和协作,都已商得完全同意,并已详细拟定计划 ”相符,故答案为 C项。 开罗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处理日本问题,排除 A项;德黑兰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开辟第二战场问题,排除 B项;波茨坦会议讨论决定如何管理无条件投降的纳粹德国,此时欧洲战争已结束 , 排除 D项。 点睛:本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 “ 向德国心脏发动的新的更加强有力的打击 ” ,说明欧洲战场已进入决定性 的最后一击的阶段,据此可以确定是 1945年 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的内容。 33. 希特勒曾对一条约作出了如下的评价: “ 让我们把这一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 ” 他评价的是 A. 《慕尼黑协定》 B. 《洛迦诺公约》 C. 《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D.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答案】 D 【解析】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在发动战争时免于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 B正确。 《慕尼黑协定》是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助长了德、 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排除 A;CD签订。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