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联考20xx-20xx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内容摘要:

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 400Hz的声音 B. 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C.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D.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考点】 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分析】 不同声音的频率不同,不同动物的发声频率和接收声音的频率也不同.需要根据图片所给信息进行判断. 【解答】 解: A、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是 10000~ 120200Hz,故 A错误. B、人耳只能听到 20~ 20200Hz的声音, 15Hz的声音人耳是不能听到的.故 B错误. C、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是 10000~ 120200Hz,人只能听到一部分频率的声音,故 C错误. D、人的发声频率范围是 85~ 1100Hz,而听觉频率范围是 20~ 20200Hz,发声频率在听觉频率范围内.故 D正确. 故选 D. 10.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 A.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铃的铃声明显减小 B.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考 点】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分析】 ( 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 2)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解答】 解: A、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 A不符合题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 B不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 ,故 C不符合题意.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高度不同,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 D符合题意 故选: D. 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产生声音 B.只要真空环境的温度合适,真空也能传播声音 C.人耳也能听到火山爆发和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 D.响度大比响度小的声音传播速度大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 【分析】 物体振动产生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 人能听到 20Hz~ 20200Hz之间的频率范围,高于 20200Hz是超声波,低于 20Hz是次声波. 【解答】 解: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符合题意. B、真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传播声音.不符合题意. C、超声和次声都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人不能听到超声和次声.不符合题意. D、响度大小、频率高低都不影响速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2.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 ) A.音调 B.音 色 C.响度 D.声速 【考点】 音色. 【分析】 不同物体发声时,声音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 【解答】 解:因为每个人的发声音色不同,而声纹锁是依据音色来进行判断的,只能按照设定的音色打开; 故选 B. 13.某同学用同一把尺子先后四次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 、 、 .你认为更接近真实的是( ) A. B. C. D. 【考点】 长度的测量. 【分析】 首先要对四个测量数值进行分析,看是否有错误的数据.然后算出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来减小误差. 【解答】 解: 在这四个测量值中 ,是错误数据,因此应该把这个数据去掉, 物体的长度 L= =. 故选 A. 14.甲乙两人并排站在匀速上行的自动扶梯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相对于乙是运动的 B.甲相对于乙是静止的 C.甲相对楼层是静止的 D.甲相对上一级扶梯上站立的人是运动的 【考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研究对象的运动情 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如果变化则是静止的,如果不变化,则是运动的. 【解答】 解:甲乙两人并排站在匀速上行的自动扶梯上,甲和乙,以及甲乙分别和电梯之间的位置没发生变化,所以甲、乙和电梯三者之间两两是相对静止的.故 A、 C错误, B正确. 甲和上一级扶梯上站立的人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甲相对上一级扶梯上站立的人是静止的.故 D错误. 故选 B. 15.如图所示,表示的是甲乙两物体路程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可知,两物体速度大小( ) A. V 甲 > V 乙 B. V 甲 < V 乙 C. V 甲 =V 乙 D. 无法确定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 根据路程 s和时间 t关系的图象,可以看出,当时间相同时,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再根据速度公式即可判断. 【解答】 解:由图象可知,当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相同时,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 可得:时间一定时,速度和路程成正比,故 V 甲 > V 乙 .所以 A符合题意; B、 C、 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6.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共用时 10秒;测得第 5秒末的速度为 ,第 10秒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 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 m/s B.在后 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 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 m/s 【考点】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 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百米竞赛的位移就是100m, 10s到达终点,时间就为 10s. 【解答】 解: A、因为运动员不是匀速运动,故测得第 5秒末的速度为 ,不能确定在前 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故 A错误; B、在后 5秒内运动 员的路程不知,所以不能求得在后 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故 B错误; C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v= = =10m/s,故 C正确; D错误. 故选 C. 17.学习物理课时需要做实验,如在实验时测量长度过程中,对同一物体的测量,几个同学测量结果并不完全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只有一个同学测量是正确的 B.多次测量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D.错误是不能避免的 【考点】 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分析】 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 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解答】 解:( 1)用同一测量工具多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