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7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解析】 “ 经年 ” 是 “ 年复一年 ” 的意思。 6. 下列词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导学号 41594079 ( C ) A. 对 /长亭晚 , 骤雨初歇。 B. 念 /去去 , 千里烟波 , 暮霭沉沉楚天阔。 C. 此去经年 , 应是良辰 /好景虚设。 D. 有 /三秋桂子 , 十里荷花。 【解析】 C 项应为 “ 此去经年,应是 /良辰好景虚设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 , 依据语意给以恰当排序。 (只写序号 )(4 分 ) 导学号 41594080 ① 祖父柳崇以儒学名世,父亲柳宜先任南唐监察御史,入宋后为沂州费县、济州任城令,后为国子博士,官终工部侍郎。 ② 柳永乃是清嘉的世族子弟,有出仕的理想。 ③ 柳永也不是没有做过当官的梦。 ④ 两位哥哥柳三复、柳三接也曾进士及第。 答: ③①④② 【解析】 注意总分总、从古至今等句间联系。 8. 请你发挥想象 , 将《雨霖铃》改写成一个课本剧脚本。 (11 分 ) 导学号 41594081 【答案】 [人物 ]A—— 柳永 B—— 女子 C—— 船夫 第一组镜头 : [时令 ]秋日傍晚 , 大雨刚停 , 寒蝉叫声凄清哀婉。 [环境 ]江岸长亭旁。 岸边 , 杨柳垂枝。 江对岸群山起伏 , 江面上有一小鸟飞旋 , 飞旋 „„ (镜头开始逐渐移到 A、 B 两人身上 , 这时音乐逐渐响起 , 唱歌词 : “ 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雨初歇。 ” ) A、 B: (走出帐来 , 帐内杯盘狼藉 ) C: “ 客官 , 天时已晚 , 该开船了。 ” (唱词 : “ 都门帐饮无绪 , 留恋处 , 兰舟催发。 ” ) A: (看着 B, 深情地 ) B: (用手拭眼泪 , 嘴巴开阖了几下 , 却又没有说出话来 ) A、 B 紧紧拉住对方的手。 (唱词 : “ 执手相看泪眼 , 竟无语凝噎。 ” ) A: (转头望江面 , 江面白雾茫茫 ) (唱词 : “ 念去去 , 千里烟波 , 暮霭沉沉楚天阔。 ” ) (镜头逐渐模糊 ) 第二组镜头 :。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7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用武而不终也 C. 昔者晋文公好士 之 . 恶衣王无异于百姓 之. 以王为爱也 D. 忠实欲天下之富 而 . 恶其贫夫赵强 而 . 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解析: 选 A A项,所以:表凭借或依据,译为 “„„ 的依据 (原则 )” /表原因,译为 “„„的原因 ”。 B项,以:均为连词,表原因,译为 “ 因为 ” , “ 由于 ”。 C项,之:均为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
B. 起首三句化用曹植《洛神赋》 “ 凌波微步 , 罗袜生尘 ” , 美人凌波微步 , 不过横塘 ,翩然径去 , 只能目送芳尘 , 惆怅极矣。 “ 但 ” 犹言仅 、 只。 C. “ 锦瑟 ” 一句提问 , 化用李商隐《锦瑟》中 “ 锦瑟无端五十弦 , 一弦一柱思华年。 ”悬揣佳人抚琴何人聆听 , 既是问人 , 也是自问 , 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际。 D. “ 月桥 ” 两句 , 想像其人的住处 ,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诗人从 “ 追梦 ” 中醒来,知道那梦已经远去,并且当时就不太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名句是 “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自己处在富家子弟中间,虽 “ 缊袍敝衣
在审美属性”。 答案 B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当代诗歌的形态因受互联网技术影响而变化 ,传播新媒体使诗歌传播发生了一次深刻变革 ,改变了诗歌创作方式 ,改变着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 ,但能改变文学艺术的形态 ,让文学艺术的创作、传播、保存、阅读方式多种多样 ,如纸质的、电子的、多媒体的 ,等等。 、诗歌精神 ,不会因媒介不同有所改变。 因此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一手导致的。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 答: 仅就节选部分,从第四幕的矛盾冲突看,是蘩漪使矛盾趋向于尖锐,直接引起了矛盾的集中爆发,可以认为是蘩漪一手造成的。 (或:周朴园是家庭罪恶的制造者,这些矛盾,即使不是由蘩漪点燃,也早晚势必爆发,蘩漪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罢了。 ) 【解析】 这是一个探究讨论的题目,可以结合第四幕矛盾的纠结情况分析,也可以结合全剧的情节理解。
到 ” ,杳无音讯,便是更添愁苦; (1分 )最后一句写传书的鸿雁飞去,消失在洒满夕阳的高楼之外, 只余雁声回荡耳际,更是愁上加愁。 (1 分 )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不见复关, ____________。 既见复关, ____________。 (《诗经 氓》 ) (2)常有高猿长啸, 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