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大题精做11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内容摘要:
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就是说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能够证明古代玉石文化的高水平,但是原文本没有提到修建阿房宫的石材来自于此处。 错误类型是无中生有,这种设置干扰内容的出题思路很是隐晦,在原文中没有相关语句,只是命题人故布疑阵,干扰考生的判断。 答题方法是注意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主观臆断。 观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没有根据的判断就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名师点睛 筛选信息类试题,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中一种常考的题型,新课标各地区高考题中都有所体现。 考查形式上,有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两种。 解题难度不大,一般在文本中可以直接找到相关的语句或词语。 筛选信息类题中要求筛选的“重要信息”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社会科学类文本中,往往涉及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信息;在自然科学类文本中,会涉及新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方法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 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还由于其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 近些年来西方世界提倡生态、低碳、人性的理念,而中国建筑出现伊始就尊重自然,讲究 “ 天人合一 ”。 中国人造房子一开始就是用木结构,早在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先民们创建的木屋,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的灾害,从而庇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先民,而丽江和汶川的大地震,也印证了中国木结构房屋的。20xx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大题精做11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
相关推荐
” 比喻浪花,没有使用借代。 6. 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导学号 41594128 ( C ) A. 元嘉草草 , 封狼居胥 , 赢得仓皇北顾。 (借宋文帝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 , 仓促北伐遭致失败的事实 , 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 , 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 B. 凭谁问 : 廉颇老矣 , 尚能饭否。 (自比廉颇 , 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 C.
怀。 ② 楼观才成人已去 : 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 “ 楼成君已去 , 人事固多乖 ” (《送郑户曹》 ), 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 , 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 BE ) A. 词中 “ 过眼 ” , 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受 ; “ 怪 ” , 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 , 往事虽然记得 , 却模糊 , 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
有必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么。 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么。 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么。 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 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⑦ 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 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高涨。 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
绳子( )长。 ① 第一段 ② 第二段 ③ 同样 下面的比能和 15 ︰ 13 组成比例的是( )。 ① 5︰ 3 ② 3︰ 5 ③ 13 ︰ 15 一种水果每千克 6元,那么买这种水果的数量和总价( )比例。 ① 成正 ② 成反 ③ 不成 五、看清题意,认真填空。 ( 1~ 3小题每空 1 分,其余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一个数由 5 个亿, 49 个百万, 7 个千组成,这个数写作(
您读了多少书。 ”张华说:“我没有读过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新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早就全部读完了。 ”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路径比较宽,到了一个精致的屋舍,里边装了一万卷书。 张华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 ”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史书。 ”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的书籍更加丰富。 张华又问:“这里藏的什么书。 ”老人回答:“这是万国的历史书。
先生离开我们了,但 “ 唐音 ” 永存,他的著作将永远流传,光照千古。 (摘编自张新科《霍松林: “ 唐音 ” 永存》 ) 7. 下列理解和分析 ,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D ) A. 霍松林先生一生经历平淡而成就非凡 , 他教书生涯长达 70 多年 , 大多数的时间都在陕西师范大学度过 , 但他桃李满天下 , 且著作等身。 B. 霍先生在学术上有创始之功。 20 世纪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