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秋鲁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试卷word版内容摘要:
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故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 D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基本性质,是一道基础题.在平时要注意 积累,不光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还要注意对一些实验知识的积累. 9.( 3 分)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 B. 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放出热量 C. 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D.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 考点 : 水的三态变化. 专题 :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 1)判断物态变化现象,我们首先要清楚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态变化中是什 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从而确定是 什么物态变化. ( 2)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 解: 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放出热量,故 A错误. B、冰山上的积雪既能熔化成水,又能由雪直接升华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故 B 错误. 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故 C 正确. 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 该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难度不大,关键是搞清楚物质物态变化前后 的状 态. 10.( 3 分)如图所示是小翔同学练习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情景,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考点 : 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专题 :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一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二是温度计玻璃泡进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三是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解答: 解: 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故 A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 泡没有浸入被测液体中,故 B 错误; C、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没有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且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表面相平,故 C 正确; D、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二是通过图的形式来考查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1.( 3 分)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关于此图信息描述错误的是() A. 该物质是一种晶体 B. 该物质的沸点为 ℃ C. 加热 8min 时物质的温度是 ℃ D. CD 段表示物质处于液态 考点 :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 —时间图象. 专题 :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 利用图象显示的温度随着时间变化的规律,结合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 解: A、由于物体在从 6 分钟到 12 分钟这个过程中,物体吸热,但温度并没有升高,结合晶体熔化的特点,可知这种物质是晶体.故 A说法正确. B、根据图象可知,熔化过程对应的温度为 ℃ ,故其熔点为 ℃ .而不是沸点,故 B说法错误. C、由图知,加热 8min 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此时物质的温度是 ℃ ,故 C 说法正确; D、由图象知, CD 段该物质完全熔化完,为液态,故 D 说法正确. 故选 B. 点评: 从图示的图象中,可以获取很多信息:物质的种类(晶体还是非晶体)、熔点、熔化时间等.关键要将熔化过程与图象两者联系起来. 12.( 3分)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速度分别为 15m/s 和 10m/s,则两车都运动 10s 时间后的路程之比为() A. 1: 1 B. 3: 2 C. 2: 3 D. 1: 3 考点 :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和运动时间,根据速度 公式变形 s=vt 分别求出 10s 经过的路程,然后比较即可. 解答: 解:由 v= 得: 甲车经过的路程为 s 甲 =v 甲 t=15m/s10s=150m; 乙车经过的路程为 s 乙 =v 乙 t=10m/s10s=100m. ∴ = = . 故选 B.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速度公式,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13.( 3 分)同窗三年,同学们互相非常熟悉了,甚至可以 “闻其声,知其人 ”.通过声音识别同学的主要依据是()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声速 考点 : 音色. 专题 : 声现象. 分析: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 解:不同的人在说话或唱歌时,由于声带结构的差异,发声的音调和响度可以相同,但音色不会完全相同,所以 “闻其声而知其人 ”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的. 故选 C.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音色的应用,类似的还有区分不同的乐器、根据敲击声判断瓷器的品质等. 14.( 3 分)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口有少量 “白气 ”生成,这是液化现象 B. 夏天在早晨的树叶上常有露珠产生,这是液化现象 C. 冬天放在室外结冰的湿衣服也能干,这是凝华现象 D. 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这是蒸发现象 考点 : 液化及液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 :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①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 ②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解答: 解: A、拉开易拉罐的拉环时,罐内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生成 “白气 ”.此选 项正确,不合题意. B、夏天的早晨树叶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冬天放在室外结冰的湿衣服也能干,水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这是升华现象.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D、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是利用了酒精易蒸发,蒸发吸热的缘故.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 2020 届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15.( 3 分)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少蒸发的措施是() A. 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 B. 用扫帚把洒 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C. 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 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考点 :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专题 :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 1)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 2)减慢蒸发,就是从降低温度、减小液体面积和减弱空气流动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解答: 解: 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从减弱空气流动和降低温度两个方面,减慢了水果中水分的 蒸发,符合题意; B、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增 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 C、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 D、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是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头发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 加快或减慢蒸发,都是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去考虑;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二、填空题(共 11 小题,每小空 1分,满分 20分) 16.( 2 分)如图所示,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振动 而发声;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 考点 : 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 : 声现象. 分析: 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②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 解: ①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 ②琴弦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音调也不同,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的条。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