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16_20xx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姝 ,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注】 ① 嫫母:黄帝的妃子,貌丑。 8.这首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 6分) 9.这首诗揭示了什么主题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 想感情 ?( 6分) 【答案】 8. ① 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寒和后四句表现的上层社会的糜烂对比。 ②种田人种田和生活上难得果腹构成 对比。 ③织布女织布与无新衣可穿构成对比。 ④ 后四句中假设燕赵美女变成丑妇,笑值千金 变成笑 不值 钱 的对比。 ( 任三点即可, 每点 2分) 9. 这首诗深刻揭露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生活奢侈糜烂,劳动者生活饥寒交迫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2分)表达了作者对上层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对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 3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 对比手法 的 运用。 “ 手种腹长饥 ”种田人种田和生活上难以果腹构成对比,“ 手织身无衣 ”布女织布与无新衣可穿构成对比,后四句中,美女假如变丑妇后, 笑值千金 和笑 不值 钱 的对比。 前四句人民的饥寒与后四句 上层社会的糜烂对比。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9. 试题分析:通过分析此诗的内容,即可答出诗歌的主旨。 后四句表现 上层社会的糜烂 ,前四句 表现下层人民的饥寒 ,此诗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社会现实。 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及对上层社会的批判。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6分) ( 1)《观沧海》 (曹操)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 ( 2)陶渊明《饮酒》中“ , ”一句蕴涵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世界,即使身居喧嚣之境亦无喧嚣之感。 ( 3)《陈情表》形象刻画自己早年家境贫寒、孤单无依的句子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2)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3)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情景式默写。 这种方式增 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语境对要写句子的提示。 注意易错字: 澹澹 、 竦峙 、 喧 、茕茕。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 25分) 汉学家叶嘉莹 上官云 5月 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 温家宝致信祝贺,称先生七十年来孕育桃李,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头贡献。 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 词。 ”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 1924年,叶嘉莹生于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 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研读。 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 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她容貌端丽,天资聪颖,是典型的民国“闺秀”。 直到今天,叶嘉莹仍然打扮得十分齐整:留着纤长指甲、佩戴粉边眼镜,仪态 优雅。 或许是出于天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直到毕业时同学道别,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 ‘孤芳自赏’‘我行我素’。 很多人说我爱情诗讲的那么好,长的又不难看,但事实上,我真的没有感情方面的经验。 ” 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她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 1937年抗战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 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 24岁婚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遭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 “因为我 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 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 ” 在恩师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叶嘉莹的生活,包括“白色恐怖”时期。 “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 我放弃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 ?叶嘉莹自问自答,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是我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 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叶嘉莹远赴哈 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并与人合作做古诗词研究。 那段时光,让她受益匪浅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 “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 与 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你们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 ’”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当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成就,于 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2020年,还荣获了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单看文学领域的成就,很难把这位学者跟柴米油盐联系起来,而她将二者平衡得很好。 虽然投入诗歌会忘记一切,但她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不会因为能够读一点书就骄傲,在家里,媳妇儿就是媳妇儿。 ”在北美教书时,为了节约开支,她“算计”租房地点:要离教书的学校近、离女儿学校近、离莱场近。 “我白天带了三明治上班,背着大书包下班先到莱场,抱着一堆纸袋子里的菜回家,洗菜切菜,洗米做饭,包括吸尘扫地都是我来做。 ”这样的生活,她过了几十年。 在台湾,女儿刚出生,她甚至会亲手洗涮尿布。 在外甥 眼里,舅妈就是洗碗做饭、伸手掏水沟的居家媳妇。 直到他去加拿大,才知道这位常常蹲着洗尿片的女人竟然是大学教授。 “事实上,就算我一直教书,我也不是好为人师。 ”她说,“我的‘好’是‘好为人弟子’,我喜欢学习。 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我是下了工夫去学习的。 ”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 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 (节选自 2020年 11月 6日中新社刊文,有删改) ( 1)下列 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材料第一段写温家宝致信祝贺,既强调了叶嘉莹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也从侧面衬托出叶嘉莹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B. 1941年, 17岁的叶嘉莹考人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出于天然的气质,叶嘉莹“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几乎没人敢随便跟她讲话。 C.叶嘉莹屡经磨难,衣服、行李被丢掉了,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有关诗词的授课笔记,充分表现出叶嘉莹的感恩情怀和诚信品质. D.“白色恐怖”时,叶嘉莹被从监狱放出后没有工作,先生仍在监狱,她身边又带着孩子,生活的 压力让她不得不放弃了古诗词研究事业。 E.材料末尾处叶嘉莹说“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这句话既表现了叶嘉莹的故土情结,也饱含着她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及对祖国的深情与热爱。 ( 2) 叶嘉莹在古典诗词界被称为“大师的老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她在古典诗词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 ( 6分) ( 3) 叶嘉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但材料第六段却从“柴米油盐”的角度,展现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