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六校20xx_20xx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C.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D.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答案】 10. C 11. A 12. D 13. C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 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C 项“敞以识论与众忤”的“忤”,结合语境“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可知,将“忤”代入语境中分析可知,是“违背”之意。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给文言句子断句首先要了解大意。 本句的意思是尧要把位置禅让给他,把天地分享给他,百姓爱戴他,并没有其他的方法,只是把孝顺友爱的品德在上下发扬光大啊。 根据主语“尧” 可推断“禅之以位”后应断开,再根据主语“天地”“百姓”可断两处,“非”“惟”也可帮助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 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 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 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尧禅之以位”为状语后置句,故在“以位”后断开;文言虚词“之”做宾语,同时,“天地享之 /百姓戴之”是对称句,故“之”后断开。 本题标点如下: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C项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由原文“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大意可 知,应是刘敞的意见与执政者不合,而皇帝采纳了刘敞的意见。 所以选 C。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 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C项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由原文“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大意可知,应是刘敞的意见与执政者不合,而皇帝采纳了刘敞的意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17分) 四、( 23分) 1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9分) ( 1) 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 3分) ( 2)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 3分) ( 3) 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 过直。 ( 3分) 【答案】 ( 1)(道路)很直并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要故意走这条路(引到这条路)。 ( 2) 王甲知道刘敞能替自己申诉冤屈,才敢告诉刘敞,原来杀人的人,是富人陈氏。 ( 3)当时两宫正有小人挑拨离间,进谏的人有时别人的过失而过分直率。 【参考译文】 刘敞,字原父,是临江新喻人。 庆历年间进士,廷试时得了第一名。 编排官王尧臣,是他的内兄(妻子的哥哥),因为有亲属之嫌报名应试,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 (刘敞进士及第之后)任蔡州通判,一直升到集贤院学试,考功员外郎。 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近千里,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 刘敞质问翻译说:“从松亭赶到柳河,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故意走这条路呢。 ”翻译官回头看着刘敞,又惊又愧的说:“确实如此,但是通好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 ”顺州山地中有一种奇异的野兽,长得像马却能捕食虎豹,契丹人不能识别它,问刘敞。 刘敞回答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驳。 ”并说明它的声音形状,并且背诵《山海经》和《管子》中的描述晓谕他们,契丹更加佩服他。 出使 回朝,请求出任扬州知州。 扬州的雷塘,即是汉代称雷陂(的地方),以前是民田。 后来官府用来蓄水而不用其它地方的田来补偿,许多农民没有田耕而失业。 然而雷塘已经决口破败不能再蓄水漕运了,州府决定重新开垦为农田。 刘敞根据唐代的旧田契,全部发还给农民,发运使为此争论不同意,刘敞最终还是把田地还给了农民。 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随后定案,刘敞看案卷觉得有怨情,王甲害怕狱吏,不敢为自己申辩。 刘敞将此案交付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而强加的罪名更加牢固。 将要批决定罪,刘敞说:“此案冤枉。 ”并亲自审问王甲。 王甲得知能为自己 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 此事(在民间)传开,都认为刘敞神明。 刘敞因为议论政事与众人相违背,请求任永兴军知军,授为翰林侍读学士。 大户人家 范伟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贪污同姓各户的赋税五十年,挟制官府,几次犯法。 刘敞极力惩治范伟的罪行,范伟伏罪。 还未给范伟施刑,刘敞被召回朝廷,判三班院,范伟马上推翻前案,达到四五次,最终将他交御史判决。 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每次讲解造字时引经据典,用委婉的言词进谏。 当时两宫正有小人挑拨离间,进谏的人有时揭发别人的过失而过分直率。 刘敞讲读《史记》,读到尧把天下授给舜时 ,拱手而说:“舜在微贱之时,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 ”英宗起身改变容态,了解到刘敞是以义理劝谏。 皇太后听说了,也十分欢喜。 长期的劳作使刘敞眼睛昏花,几次准予休假。 疾 病稍好期间,又请求出任外职,任为汝州知州,随即改任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熙宁元年去世,享年五十岁。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8分) 并 州 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 1)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傍晚景象的 ? ( 2分) (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 ( 3分) ( 3)请赏析 “烽火起云间”一句的妙处。 ( 3分) 【答案】 ( 1)“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 2)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 3)本句以景结情,烽烟忽起的景象,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内容概括的题目,“垂泪”的原因,“ 黄榆落”秋景肃杀让人感伤,“孤城吹角”生活孤独凄苦,“牛羊下山”动物归巢,人也思想,勾起思乡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 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如本题“黄榆落”秋景肃杀让 人感伤,“孤城吹角”生活孤独凄苦。 结合诗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