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xx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 , ” (李白《行路难》)表现出诗人李白貌似有目标实则没有路径可达目标的茫然。 ( 2)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写出生命短暂、渺小的两句是 “ ,。 ” (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 , ” 两句写出了春夏两季鲜花芳香、树木繁茂的美丽景致。 【答案】(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 应重点关注诗句中笔画复杂的字词,同时要结合意思进行识记。 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因此, 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如( 1)中“貌似有目标实则没有路径可达目标的茫然”,( 2)中的“用比喻写出生命短暂、渺小”,( 3)中的“夏两季鲜花芳香、树木繁茂的美丽景致”等。 二是注意以下字形“渡”、“蜉蝣”、“沧”“阴”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略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 4)题。 ( 25分)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 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 挚爱的研究, 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 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 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 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 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 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 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 1978年到 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 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 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 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 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 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 ”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 正本清源, 探明原貌。 ”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 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 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 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 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 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 “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 —— 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 —— 求实即是创新。 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 刘 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 在上世纪 50年代末至 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 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 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 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 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 但他很了不 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 ”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 48 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 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 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 2020年 2月 22日《中国教育报》) (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 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 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 “ 从 1978年到 1996年 ”“1983 年到 1996年 ”“ 从 1978年至今 ” 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 “ 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 吃也无所谓。 ” 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 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E. “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 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 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 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 6分) ( 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 “ 学术创新 ” 的。 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 请简要概括。 ( 6分) ( 4)本文的题目是 “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 ,你怎么理解 “ 平淡 ” 与 “ 有丘壑 ”。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8分) 【答案】 ( 1)选 A给 3分,选 E给 2分,选 C给 1分。 ( 2)①用王运熙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王运熙的学术观点和人生追求;②引用詹福瑞、杨明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侧面体现王运熙高贵的人格和治学精神,;③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 (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共 6分) ( 3)对学术创新的理解: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 2分) 主要学术创新:①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 著作和美学著作。 ②对刘勰所谓的 “ 风骨 ”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王运熙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