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xx-20xx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内容摘要:
拉盐的车队。 批发部里的经理也糊涂了,没接到盐要调价的通知呀。 更没听说盐要断缺、限量呀。 嗯,没风不起浪咧,兴许是哪个当官的嘴漏了风。 库存的盐按原价销掉,涨了价定要亏本呢。 提价,批发价 8角钱一袋儿。 乡巴佬生来怪,越贵越要买。 没出三日,全县闹 起了盐荒。 少者一家购了几十袋儿,多者上百袋儿。 最后零售价高达 2元钱一袋儿,竟有人照买不误。 县政府下了通告:食盐断缺,纯属谣言;满足供应,原价销售;抬高盐价,严肃处理。 风平浪静了。 大小商店里盐堆如山,家家户户,备足了数年食盐存量。 仍是 7角钱一袋儿,却没人过问了。 村长挠起了头皮,他是在盐价高峰时期,在老婆的吵骂声中, 2 元钱一袋儿购了 20 袋儿,白白扔掉了 26元钱。 懊丧地叫骂道:“哪个龟孙子放了个臭屁,把老百姓都呛迷糊了。 ” 刘二婶悄声地说:“忘了,屁是你放咧。 ” 村长发愣了。 刘二婶把前几日在门外吃饭时的问话重述了一遍。 村长嗨了一声,苦苦地说:“二婶,那不过是句戏言,俺背的是半袋子尿素呀。 ” (选自《文艺生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 ,表现了二婶得知“盐要紧缺了,盐要涨价了”的“消息”后着急、慌张的心理。 B.因为村长的故作神秘,刘二婶才从中发现了“真相”,刘二婶在对外传播消息时也故意采用了这一方法,引起了大家的恐慌。 C.店老板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反面形象,他明知并无“盐荒”一事,却还是利用提价、限量和囤货等种种手段来牟取非法利益。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幽默风趣,“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提炼‘非典’的药物”等看似一本正经的话语,读来却让人忍俊不禁。 E.小说虚构了一个发生在偏僻乡村里的故事,情节荒诞离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生动,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和深思。 ( 2)小说中的“乡亲们”有怎样的特 点。 请简要分析。 ( 6分) ( 3)小说以“盐荒”为题目,有怎样的好处。 请结合全文分析。 ( 6分) ( 4)你怎样看待小村的这一“盐荒”现象。 请结合作品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 25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1) ( 4)题。 王宠惠 :最纠结的法学家 1881年,王宠惠生于香港一个传教士家庭。 1895年, 14岁的王宠惠北上天津,考取了朝廷办的北洋大学堂,攻读法律科, 1899年以最优成绩毕业,并获得“钦字第一号考凭 ”,也就是皇上认证的第一个大学毕业证书。 1902 年,王宠惠赴美留学,先就学于加州大学,随后转入耶鲁,并在那里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以后,王宠惠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国律师资格。 同一时期,王宠惠游历法国和德国等国考察法律,并被选为柏林比较法学会会员。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两天后,孙即任命年仅 31岁的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这是中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在民国时期的外交场合,王宠惠为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争得了尽可能得到的尊重。 而且 ,在民国外交的几个关键时期,其绩效足以彪炳史册。 1919 年的巴黎和会,王宠惠虽然没有亲赴巴黎,但作为资深的外交家,他在 国内积极发挥政学两界影响,组织领导了国民外交协会、欧美同学会等社团营救被捕学生的斗争。 同 时,与在巴黎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施肇基保持联系,秘授机宜,拒签卖国和约。 1921 年,北洋政府为解决巴黎和会未决问题,委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 王宠惠在施、顾二人密切配合下,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作出退让。 次年 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为后来中国交 涉他国在华治外法权奠定了法理依据。 1943 年,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开会,商讨战后问题。 王宠惠以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身份陪同蒋介石出席。 在拟定《开罗宣言》过程中,王宠惠经艰难磋商与美国代表达成一致,又巧妙利用了当时美、英、苏之间微妙的国际关系,最终迫使英国作出妥协,在《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 :“满洲、台湾、澎湖归还中国”,为维护中国领土之权益以及奠定战后远东之格局,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就王宠惠的四十年外交生涯而言,开罗会议无疑是其巅峰之战。 因为,这一次的外交胜利,不只收回日本占据的 领土那么简单,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把美、苏两霸,甚至是英国在战后盘踞台湾和东三省的后门彻底封死,让其永远失去法理依据。 因此,中国从来没有两德问题(注:德国在二战失败后在美英法和苏联的操纵下分成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即东德西德),至今天乃至未来,海峡两岸谈及统一,其国际法基础还得往开罗会议那里倒。 其中,不应忘记王宠惠的贡献。 走一步,看三步,这就是一个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智慧。 可见,当时就能入围全世界 50名最著名法学家之一的王宠惠,绝非浪得虚名。 还在 1928年时,王宠惠主持修订刑法。 他在《刑法第一修正案》 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华民国刑法》。 这一刑法吸收了符合现代法律精神的 观念,废除了旧刑法中受传统礼制影响的内容,废除了依亲疏等级确定惩罚程度的旧原则,确立了在刑事惩罚方面一律平等、惩罚从轻的原则。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的形式颁布的刑法法典,王宠惠居功至伟。 刑法法典之后,王宠惠又参与了《中华民国民法》的编订。 这部民法典采用了民商合一的体例,注重对西方最先进民商法思想的吸收,以社会本位为出发点,又兼顾了中国传统的民间习惯,达到了中西合璧、兼容无碍的效果。 《中华民国民法》在短短两年内就编订完成,虽然由 于时局限制,它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但它在体例、原则、指导思想等方面,为以后的民法典确定了范例。 1949 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之后,蛰居香港的王宠惠不得不作出选择了,除了去台湾,还可留在香港。 有人对王宠惠建议说,如果他开具一份在香港出生的证明,那么就可以持有英国护照了。 这次,王宠惠选择了道德,摒弃了技术,他说 :“我早年追随国父孙中山革命,旨在推翻满清,打倒帝国主义。 我最痛恨的是依附外国势力。 ” 1950年,王宠惠还是去了台湾,再度出任司法部长, 1958年 3月 7日逝世于台北。 (选自《新华航空》,有删改 ) 【相关链接 ] ①王宠惠,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是第一位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中国人。 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 先后撰写了《宪法当议》《宪法危言》等一系列法学作品,探讨了中国宪政设计的原则和方针,其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政风潮,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 (摘自百度百科 ) ②王宠惠“才识足以 决大计,谋断足以息群疑,誉望足以动坛站”。 (摘自《法官外交家王宠惠》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外交家,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他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显然没有在法学、外交方面那么卓著。 中华民国成立两天后,孙中山就任命 31岁的王宠惠出任 外交总长,使之成为 我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和作为法学家与外交。河北省邢台市20xx-20xx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