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20xx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KCl+ KClO+ H2O,则 ne= 21 amol,同理,当全部生成 KCKClO3 时发生的反应为 3Cl2+ 6KOH=5KCl+ KClO3+ 3H2O,则 ne= 65 amol,综上可得 改变温度,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ne的范围: 21 amol≤ne≤65 amol, C 正确; D、改变温度,产物中 KC1O3 的最大理论产量即无 KClO 生成,发生如下反应: 3Cl2+ 6KOH=5KCl+ KClO3+ 3H2O,则 KC1O3的物质的量 为 61 amol, D错误 ,答案选 D。 【考点地位】本题主要是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涉及极限法、原子守恒法等 【名师点晴】本题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重点考查学生对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能力、以及常用化学计算技巧的应用能力,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型试题,首先要全面分析所发生的反应方程式,然后再根据这些方程式进行讨论、分析与计算、注意解题过程中要应用一些常见的计算技巧,如守恒法、极限法等。 KS5U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向 Na2CO3 溶液中逐滴加入 HCl,直到不再生成 CO2 气体为止,在此过程中.溶液中的 HCO3浓度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溶液体积变化均忽略不计) B.向 NaHCO3溶液中加入 Ba(OH)2固体, CO32的浓度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溶液体积变化均忽略不计) C.有含 :①将 Na2CO3溶液逐滴滴入 HCl溶液中;②将 HCl溶液逐滴滴入 Na2CO3溶液中,①②两种操作生成的 CO2体积之比为 3: 2 D.将等质量的 Na2O和 Na2O2样品分别放入等量的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a%和 b%,则 a、 b的关系是 a=b 【答案】 D 【解析】 【考点定位】考查钠及其化合物性质、计算等 【名师点晴】该题综合性强,难 度较大。 分析 Na2CO3 和 NaHCO3的混合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先后顺序: 在 Na2CO3 和 NaHCO3 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盐酸先与何种物质反应,取决于 CO32- 和 HCO3- 结合 H+的难易程度。 由于 CO32- 比 HCO3- 更易于结合 H+形成难电离的 HCO3- ,故盐酸应先与 Na2CO3 溶液反应。 只有当 CO32- 完全转化为HCO3- 时,再滴入的 H+才与 HCO3- 反应。 24.如图所示,室温下, A、 B两个容积相等的烧瓶中分别集满了两种气体(同温、同压),打开 K夹,使两烧瓶内气体充分接触后,容器内压强由小到大的顺序 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① H2S 和 SO2 反应生成 S 和 H2O,方程式为 2H2S+ SO2=3S+ 2H2O, 反应后SO2过量;②氢气和氯气在常温下不反应,压强不变;③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反应后气体压强为零;④一氧化氮和氧气混合反应会生成二氧化氮,即 2NO+O2= 2NO2,然后 2NO2 N2O4,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小,所以 容器内压强由小到大的顺序正确的是 ③①④②,答案选 B。 考点:考查气体之间反应的有关判断 25.有一无色溶液,可能含有 K+、 Al3+、 Mg2+、 NH4+、 Cl、 SO4 HCO MnO4的几种。 为确定其成分,做如下实验:①取部分溶液,加入适量 Na2O2 固体,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和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的 NaOH 溶液后白色沉淀部分溶解;②另取部分溶液,加入 HNO3酸化的 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肯定有 Al3+、 Mg2+、 NH4+、 Cl B.肯定有 Al3+、 Mg2+、 HCO3 C.肯定有 K+、 HCO MnO4 D.肯定有 Al3+、 Mg2+、 SO42 【答案】 D 考点:考查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6.为了实验探究金属单质 M 与盐溶液的反应,某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如图所示,结合实验现象判断,该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向滤液中滴加盐酸的实验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B.滤渣可能是两种金属单质的混合物 C.滤渣在足量的稀硝酸中能完全溶解 D.加入的金属 M可能是镁或钠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 A、向滤液中滴加盐酸的实验现象不可能是产生白色沉淀,因为滤液中不含有银离子,加入稀盐酸时,不可能产生白色沉淀, A错误; B、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银、铜和 M,B错误; C、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银、铜和 M, M活泼些大于铜和银,所以滤渣在足量的稀硝酸中能完全溶解, C正确; D、加入的金属 M不是单质钠,因为钠和硝酸银、硝酸铜溶液 的反应是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铜离子、银离子生成沉淀,加入盐酸无气体生成, D错误;答案选 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化学实验分析 【名师点晴】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 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选项 D是易错点,注意钠的金属性,钠与盐溶液的反应:钠与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这是因为金属阳离子在水中一般是以水合离子形式存在,即金属离子周围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包围着,不能和钠直接接触,所以钠先与水反应,然后生成的碱再与盐反应。 例如钠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2Na+ 2H2O= 2NaOH+ H2↑, 3NaOH+ FeCl3= Fe(OH)3↓+ 3NaCl。 KS5U 27. A~ E是中学常见的 5种化合物, A、 B是氧化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 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质 X与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l2O3+2Fe 高温 Fe2O3+2Al B.检验 D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的反应: Fe3++3SCN=Fe(SCN)3↓ C.单质 X和单质 Y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与水发生置换反应 D.由于化合物 B和 C均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所以两者均是两性化合物 【答案】 C 【考点定位】考查 物质转化关系的推断,物质性质的应用 , 反应特征是推断 【 名师点晴 】熟练掌握物质转化关系和特征性质是解题关键, 化学推断题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试题,如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和社 会生活,环境保护,化学计算等知识,还可引入学科间综合。 它不仅可考察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方法。 解框图题的方法:最关键的是寻找“突破口”,“突破口”就是抓“特”字,例如特殊颜色、特殊状态、特殊气味、特殊反应、特殊现象、特殊制法、特殊用途等。 28.现有 Al、 C1 Al2O HCl(aq)、 Al(OH) NaOH(aq)六种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图中每条线两端的物质之间都可以发生反应,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 N一定是 HCl(aq) B. X可能为 Al或 Cl2 C. Y一定为 NaOH(aq) D. Q、 Z中的一种必定为 Al2O3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图框中 Y 能与其它 5 种物质反应, N 能与其它 4 种物质反应,分析所给物质可知六种物质中只有 NaOH和其它五种物质都反应,则 Y一定为 NaOH, HCl( aq)和 Cl2不反应,可其它物质都反应,则 N 为 HCl( aq), X 为 Cl2, Al、 Al2O Al( OH) 3 都既能与盐酸反应也能与 NaOH反应,且只有 Al能与 Cl2反应,则 M为 Al, Q、 Z为 Al2O Al( OH) 3的物质,答案选 B。 考点:考查物质推断 29.已知: 2NaAlO2+ CO2+3H2O→ 2Al(OH)3↓+ Na2CO3,向含 2 mol NaOH、 1 molBa(OH)2mol NaAlO2的混合溶液中慢慢通入 CO2,则通入 CO2的量和生成沉淀的量的关系正确的是( )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 A.通入 2mol二氧化碳,先发生反应: Ba( OH) 2+CO2=BaCO3↓ +H2O,消耗1mol二氧化碳,生成 1mol碳酸钡沉淀,由 CO2+2NaOH=Na2CO3+H2O,剩余的 1mol二氧化碳与 2mol 氢氧化钠反应恰好反应,则沉淀只有 1mol, A 错误; B.当通入的 n( CO2)=3 mol时, Ba( OH) 2+CO2=BaCO3↓ +H2O 1mol 1mol 1mol 2NaOH+CO2=Na2CO3+H2O 2mol 1mol 2NaAlO2+CO2+3H2O=2Al( OH) 3↓ +Na2CO3 2mol ( 311) mol 2mol 所以产生的沉淀是 BaCO3和 Al( OH) 3且 n(沉淀)之和是 3mol, B错误; C.通入 4mol二氧化碳,先发生反应: Ba( OH) 2+CO2=BaCO3↓ +H2O,消耗 1mol二氧化碳,生成 1mol碳酸钡沉淀,剩余 3mol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CO2+NaOH=NaHCO3,消耗二氧化碳 2mol,最后 1mol二氧化碳与 Na[Al( OH) 4]发生反应 2NaAlO2+3H2O+CO2=2Al( OH)3↓ +Na2CO3,生成 2mol 氢氧化铝沉淀,故生成沉淀总物质的量为 3mol, C 正确; D.当通入 6mol二氧化碳,分别发生反应 Ba( OH) 2+CO2=BaCO3↓ +H2O, CO2+NaOH=NaHCO3,2NaAlO2+CO2+3H2O=2Al( OH) 3↓ +Na2CO3,生成 1。河北省衡水20xx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