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鹤岗20xx-20xx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历史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A. 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B. 发展 “人民资本主义 ” C.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D. “新中间阶层 ”不断扩大 21.“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 ——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 ——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 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 ”上述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 A. 批判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B. 加强国家干预,健全福利制度 C. 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市场自由 D. 同情各类弱者,加强社会救济 22.“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 经济学家米尔顿 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创立 “货币主义 ”理论,大力主张 “自由市场经济 ”,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1976 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理论能被认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 下列关于该理论产生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尝试 B. 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 “滞胀 ”现象 C. 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D. 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效果 23.“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 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 ”,李鸿章曾自嘲为 “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 ( ) A. 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B. 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 C. 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 D. 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 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 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 也正是从 1973 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 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 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 B. 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 C. 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 D.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 有利于提高国家 的国防能力 D. 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80 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 “船长 ”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 “船长 ”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 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 A. “满载军火 ”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 “方向不明 ”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 “船长 ”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 D. “船长 ”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1957 年在《山那面人家》中说: “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 …… 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 ”这里的 “农业社 ”是指 ( ) 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曾于 1948 年发行 过 股票。 在股票的背面盖有 “1955 年度股 息红利及 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 ”。 印章中 “股息红利 ”到 “定息 ”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 A.国民经济的调整 B. “一五 ”计划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 那 个时代 ( ) A.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 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 B.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 ” C. “农业科技威力大,脱贫致富好办法,就凭书上一句话,牛马它把双驹下。 ” D.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 (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 雅克的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