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高三语文毕业班第一次质检试题新人教版第535套内容摘要:

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尚书 •君陈》有言:“有容,德乃大。 ”先哲林则徐曾书一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有容之大,容得下天,容得下地,自然也应该容得下那些个日夜不宁于创造的艺术灵魂。 正如这 30年的艺术成就是千舟竞发、波澜不息所成,未来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也应当是思想激荡、多元不一、各尽天才的态势。 (选自 2020年 12月 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11.下列选项,不属于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空前发展的一项是 ( ) A.当代中国造型艺术在主题、体裁、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B.当代中国造型艺术家幸运地拥有能 够表现一切的权利,主流与非主流艺术在一定条件下共享互生、相携而进成为可能。 C.当代中国造型艺术蕴涵的自由欢快、摇曳多姿、色彩纷呈的丰富性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D.当代中国艺术家在开掘生活和推敲斟酌等方面令老一代艺术家汗颜。 12.下列选项,没有体现社会对当代造型艺术包容的一项是 ( ) A.中国当代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获得了思想的自由与表达的自由,不是所谓的“ 难以管束的孩子 ”。 B.中国当代造型艺术家冲破了 “ 阶级斗争工具论 ” 、 “ 为政治服务论 ” 等艺术思想领域的诸多 樊篱。 C.造型艺术创作自由的获得并非政治运动所致或行政命令的强制所为,而是在艺术领域通过讨论获得的。 D.近 30年来,没有一个艺术家因言获罪,没有一个理论家因噎废食,因而中国当代造型艺术界获益匪浅。 1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人人自危、噤若寒蝉的 “ 文革 ” 十年到新时期艺术家们心情畅达、创作自由,其差别有如天壤,主要是因为当代艺术批评的失语与批评家的缺席。 B.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艺术家特立独行的故事,也不乏统治者铲除异端的故事,这些与艺术家创作中 重大主题表现不够、历史进程描述不力的缺陷有很大关系。 C.令人遗憾的是,面对难以理出头绪的艺术界,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面对众多艺术学子的饥渴茫然的眼神,当代艺术批评却没有与其相呼应。 D.有容之大,就是容得下天,容得下地,自然也应该容得下那些个日夜不宁于创造的艺术灵魂。 因此,对待艺术要放开手脚,任其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一 17题)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刘斌 ⑴ 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⑵ 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⑶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 、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 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 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⑷ 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 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 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 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 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 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 ⑸《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 20 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 ”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⑹ 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 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 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 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 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⑺ 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 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 1937年 7月,日本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