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第33套内容摘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 试简要分析。 ( 2分) 答: 15.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写月抒怀的诗句,你能举出两例吗。 ( 2分) 答: 四.文言文阅读( 12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 蹙 . ,殚 . 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耳。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 弛然 . . 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②退而甘食其土 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得分 得分 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 毒 . 耶。 16. 《捕蛇者说》选自 ,作者是。 ( 1分)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 2分) ( 1)蹙: ( 2)殚: ( 3)弛然: ( 4)毒: 18.将画线处①②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4分) 译文①: 译文②: 19.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并结 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 3分) 对比:蒋氏 乡邻 作用: 20.这段选文让你了解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 2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 21分)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21.《白杨礼赞》中“礼赞”的意思是 ,作者是。 ( 2分) 22.文段从 、 、 、 等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突出其不平凡。 ( 2分) 23.请在选文中找出能体现白杨树内在美的词语。 ( 2分) 答:。20xx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第33套
相关推荐
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 ① 以悲,泫然②不能自已也。 ⑫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 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 范 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 夫定州之役,子京增谍籍兵③,慰死犒生④,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⑤,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
我想变一只蝴蝶, 在花丛中穿梭; 我想变一只蝈蝈, 歌唱我们的生活。 ‹页脚 › 我想变眨眼的星星, 我想变弯弯的新月。 最后, 我看见小小的荷塘,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页脚 › 透明的雨滴 ‹页脚 › 清凌凌的小河 ‹页脚 › 穿梭 ‹页脚 ›
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 见 核燃料是清洁能源 , 不会产生 大量 二氧化碳。 D. 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 三、 (共 9分,每小题 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一 l0题。 后孟尝君 ① 出记 ② ,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 ③ 于薛者乎。 ”冯谖署曰:“能。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辞曰
A、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B、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C、年纪将要就是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D、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 :( 6分) ①、愚公之所以产生移山的想法,是因为“ 惩山北之塞 ,。 ” ②、愚公移山的宏伟目标是“ 指通豫南 ,。 ”。 ( 1分) 上联:有志移山易 下联: (二) 阅读下文,完成 11— 14题。 ( 18分) 九十九分的苦恼
春。 B.昆明夏季不热,冬季不冷。 C.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D.昆明四季如春的原因。 22.文中昆明“地处海拔 1000 多米的云贵高原”这句话运用了 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昆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23.文中画括号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下列哪一项 ?选择答案,将它 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 ( 1分)
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 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 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 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