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20xx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现在,村里到镇上早已修起了水泥路,人们到镇上再也不用坐渡船,大同水库也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连名字也改了,叫仙人湖。 过年回家的时候,一个人坐在清溟桥岸边,夕阳洒满金色的仙人湖,我还是会想起驾船佬。 (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A.如果赶不上清溟桥头的渡船,孩子们就不得不步行十几里山路去镇上上学,因此, 大家都是每天早早赶到大同水库岸边等渡船到来。 B.看着学生娃争先恐后地往船上挤,驾船佬总是大声斥责,但他的斥责并不严厉,所 以孩子们都不理会,还是急不可耐地往船上蹿。 C.驾船佬的船是杉木做的,已经用了很多年,孩子们常常质疑驾船佬的旧船存在安全 隐患,但驾船佬尽管愿意却无力打造一条新船。 D.尽管孩子们支付的渡费并不能使驾船佬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驾船佬还是为了心底 的愿望留在清溟桥边坚持渡孩子们去上学。 E.发生在驾船 佬身上的故事普普通通、平淡无奇却又充满感人的力量,其中蕴涵着作 者对社会生活中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 2)小说在刻画“驾船佬”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小说是怎样叙述驾船佬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一段应该删去,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 ( 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 25 分) 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 1929 年,一位年仅 17 岁的小提琴家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等地陆续登台,“每次演奏,会场必人山人海”。 广州《民国日报》称其“ 天才名副其实,技艺登峰造极”;南京《中央日报》赞其“神技一奏,全场屏息凝听。 其顿挫抑扬,令人神志飘逸”。 “天才”之于马思聪,绝非过誉之辞。 15 岁成为第一个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亚洲人; 17岁在广州长堤青年会等地举行独奏会,是现代中国第一位举办个人独奏会的音乐家。 1935年香港的《行政公报》曾写道:“一些西方人宣扬中国人根本不能真正地领悟和欣赏西方音乐,马思聪最有力地驳斥了这些嘲笑者们的断言。 ”马思聪的横空出世,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他的自我评价却是“傻气”:每天练琴 6 小时;倾盆 大雨之中骑车去上课,淋到全身湿透;为锻炼体格,无论冬夏奉行“二衣主义”,只穿两件衣,冬天洗冷水澡,“零下 20℃没有使我投降”,立志“要做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好汉”。 抗战爆发后。 空袭炮火震碎了象牙塔,救亡怒潮席卷书中桃源,马思聪从崇尚室内乐等“雅乐”,转而关注“民众的需要”,认识到抗战歌是“民族斗争中宏伟的推动力”,创作了20首抗战歌曲。 在“台前琴声,台后儿女哭声”的环境中,他在各地义演筹款,深入学校、厂矿、乡间组织抗日歌咏活动。 没有舞台,就露天演奏;没有灯光,用蜡烛照明;借不到钢琴,就舍弃伴奏。 建国前夕,马思聪谢绝了美国政府要他到美国大学任教的盛情邀请,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在建国后成为首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诚心诚意做一条孺子的好牛”,这是马思聪给中央音乐学院校报的题词。 1952年,马思聪“隔墙听音”,把 15岁的林耀基从广州招进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 林耀基记得,上课时老师常常示奏,讲 解曲目细致入微,不时以中国名画、唐诗意境作参照。 闲暇之余,马思聪引领一众后辈游览湖光山色,领略园林之趣,以此增进对音乐的理解,揣摩运弓的力度和音色,林耀基评价这套教学法“极其有益”。 天才的马思聪生活中也是一个很另类的人。 马思聪要求严格,但人很和气。 若是发现弟 子偷懒不练琴,怒得满面通红也不会骂人,仅是把脸一沉。 他辅导学生从不另收学费,只说“有国家给我的就够了”,还主动建议学生向其他名家求教,并不把学生视为个人“私有”。 马思聪个性儒雅内秀。 学生们评价他不喜高谈阔论,喜欢钻研,“是一个真正的文 化人”,所以作品简单而有内涵,有一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娓娓道来之感。 马思聪从不炫技,只有一次破例露了一手。 1963 年“上海之春”全国比赛时,一位号称“东北一霸”的小提琴家找他当面讨教,拉了一首极难的帕格尼尼协奏曲。 马思聪二话不说,拿出琴来重拉一遍,而且是凭记忆背奏。 对方当即叹服:“厉害、厉害 !” 特殊时期马思聪琴弓之下仍“杂音”频出:他热情肯定冼星海的成就和“勇士精神”,却又不客气地指出其技术缺陷;在贺绿汀成为批判对象时仗义执言;他还是极少数敢于当面对毛泽东说“不”的 人之一。 有一次毛泽东和他谈音乐,认为艺术必须为人民乐于接受。 而马思聪却举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为例,驳称伟大的作品往往要历时多年才能为群众接受。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问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有没有像贝多芬那样有分量的交响乐 ?院长回答:有,马思聪就有。 副总理说:好,那就演马思聪的,让人们知道中国也有自己的交响乐。 马思聪去世后,他的骨灰从美国归葬故土广州。 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与《思乡曲》一起流传四方:“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腻了,可以换一间,祖国只有一个。 ” 相关链接: ①马思聪,将西方乐 器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的中国作曲家,小提琴家。 《思乡曲》是其享有盛誉的伟大作品,引发了一代代爱国爱乡的炎黄子孙的共鸣,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不朽的经典。 《思乡曲》曾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和海外侨胞广播的开始曲。 ②马思聪在“文革”中,受尽迫害,被迫于 1967年出走美国, 1985年平反, 1987年病逝于美国。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马思聪 17 岁时就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等地陆续登台演奏小提琴并获得极大成 功,多家媒体也趁机纷纷撰文宣传为其造势。 B.《思 乡曲》曾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和海外侨胞广播的开始曲,这是因为《思乡 曲》能引发爱国爱乡的炎黄子孙的共鸣。 C.天才出于勤奋,马思聪学音乐时每天练琴 6 小时,倾盆大雨时全身湿透也要骑车去 上课,零下 20℃的寒冷也没让无衣御寒的他退缩。 D.马思聪教音乐却让学生欣赏中国名画、唐诗意境,引领学生游览湖光山色,领略园 林之趣,这种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很有益处。 E.“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腻了,可以换一间,祖国只有一个。 ”这意味着马思聪虽然 生前没能回到中国,却希望死后能回到故土。 ( 2)天才的马思聪在音 乐上有哪些成就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