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短篇小说欣赏试卷内容摘要:

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 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 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 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 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 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十二岁离开故乡的。 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巢,游子的归宿。 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 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 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旧不 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 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 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 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 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 果木成林。 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协调了。 我解嘲似地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一户。 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 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 ?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浸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 12 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的担心。 (三 ) 苏叔阳《春天的梦》 春天的梦 苏叔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 …… 啊,多像梦的使者。 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 春天是可爱的吗 ?特别是在这里,短促的犹如蜉蝣的生命, 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 ?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 吹干你生 命的汁液。 但我还是喜爱它,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它,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 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 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 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 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的灵魂里的种种追求。 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许多寒冬。 三十多年以前的一个冬天。 那时候好像 比现在冷得多。 科学家们断定,我们的星球将变得温暖起来。 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坏。 我只记得,那时候冬天的早晨,赤手去握铁条,会把手粘掉一层皮,吐到地上的口水,立时就会凝成小小的冰块。 那时我比今天年轻,是个孩子。 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 “人生如梦 ”的叹息。 我那时只有十岁呀。 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朗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的像一棵小草发出了青春的嫩芽,在我的面前伸展开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 从那时起, 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 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所有我们民族子孙以幸福、以 理想的那个春天。 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以后的那个严冬。 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 “脱胎换骨 ”的革命教育。 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梁面糊糊。 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 在那儿,有木然的眼光的农民,为我烧起一小堆用枯叶燃起的野火,烧暖我的脚,烧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烧熟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