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 “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英宗从做藩王时就听到苏轼的名声,后来欲按照唐的旧制把苏轼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②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分析】 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 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 1)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文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2)从断句的角度考 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言文断句,应当分三步走:首先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然后先易后难,攻破难点;接着寻找标志和辅助标点;最后灵活运用排除法. (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找出和原文文意 不符之处. ( 4)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 “留 ”,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 “删 ”,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 ”,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 ”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 ( 1) A 项中 “属 ”应为:写文章.这种用法和《张衡传》 “衡少善属文 ”中的 “属 ”一致.故选 A. ( 2)解答本题,可以采用语法分析法,排除错误选项,找出答案. “曰 ”为对话标志,应 在它之后停顿,排除 C 项; “未知 ”是谓语, “能否 ”为宾语,应在 “能否 ”之后停顿;排除 B 项; “琦犹不可 ”是完整成分,在后停顿,排除 A 项.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 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故选 D. ( 3) A 项根据原文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可知十岁的时候没有跟随父母游学; B 项根据原文 “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可知欧阳修特录他中乙科错; C 项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判官错,除是任命官职,不是贬官.故选 D. ( 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要得分点: “昔 ”“见 ”“是 ”. ② 句中重要得分点: “旧 ”“以故 ”“工 ”“粲然 ”.这两句翻译都要语句通顺. 答案: ( 1) A; ( 2) D; ( 3) D; ( 4) ① 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② 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 理就很清晰.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 “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 ”程氏说: “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 ”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 “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 “我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 ”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戏言而不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 ,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 “苏轼的 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 ”英宗说: “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 ”韩琦说: “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贴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 ”英宗说: “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 ”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点评】 此题考查的考点有以下几个: 理 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断句;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培养阅读浅易古代诗文的能力,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杨子 李 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 1)李白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请赏析这两联诗句,比较其所 运用的手法、所描写的对象、所创造的情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 2)本诗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分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作者用雪来比喻梨花,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体现对友人豪迈豁达的祝愿. 【解答】 ( 1)本题的问题较多,需要逐一分析作答. 从手法上看,李白是将 “梨花 ”比作 “雪 ”, “杨叶 ”比作 “烟 ”,岑参是将 “雪 ”比作 “梨花 ”; 从描写的对象看,李白写的是 “梨花 ”,岑参写的是 “雪 ”; 从情境的角度看,李白的描绘的画面是 “梨花似雪、杨叶如烟 ”,是一幅 “清新的春景图 ”,是乐景;岑参描绘的是 “胡天飞雪 ”, “如春天的烂漫梨花 ”,写的也是乐景. 从情感的角度看,李白的诗歌从题目可以看出是 “送别诗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岑参的诗歌就是描写边塞风光的. 根据以上分析综合作答. ( 2)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 “惜别 ”“临岐赠 ”,点明离别之情; “添壶 酒 ”“赠马鞭 ”有显示豪迈豁达之情怀;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由此可见,最后两联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 答案: ( 1)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李诗描写的对象是梨花,岑诗描写的对象是雪.李诗以梨花似雪、杨叶如烟,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岑诗将胡天飞雪描写得如春天的烂漫梨花,表现出边塞奇特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情怀. ( 2)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豪迈 豁达祝愿之情.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 “马上赠鞭 ”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参考译文: 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满树的梨花就像积雪那样洁白,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赏析: 首联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诗人以 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的象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又或是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甚至有直接以酒肆之名为诗题的《金陵酒肆留别》, “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酒的意象在李白诗中大量出 现. 颔联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在古代诗文中多有出现,同样出名的还有岑参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颔联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而 “梨花 ”、 “杨叶 ”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 “以乐景衬哀情 ”,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此外 “杨叶 ”即柳叶, “柳 ”“留 ”谐音,古人折柳相送的传统由来已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 》: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李白送别诗歌与众不同,往往能够将分别之情写成普遍化的集体感受.在这首《送别》中,没有提到送别的友人到底是谁,却把自己的深情厚谊寄托在 “梨花 ”“杨叶 ”这些意象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颈联 “惜别倾壶醑,临分增马鞭 ”这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诗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诗人 “倾壶 ”一饮,这是男人之间的送别方式,没有温婉的语言,也没有依依惜别的柔情,只是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待到真的要分别之时, “马上赠鞭 ”,以示纪念.同样也是男人的赠别,尽管舍不得却故作豪迈. 尾联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回味无穷, “三月不知肉味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目送友人 “颍上去 ”,想象着友人的路途,这在李白诗文中同样很常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写目的地之景而浮想联翩,因景生情,因景结情,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 依依惜别之情的寄托.无论何时何地的人们在送别之时,都会产生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 ”的共鸣.我想,诗人也会担忧友人旅途的劳顿吧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五千年的积淀,一言概括则为 “雅 ”.无论是送别,还是思念,古人都将自己的浓情蜜意寄于诗文中.古典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送别诗在这颗颗明珠上闪烁着一缕缕的光芒.在交通发达、通讯便捷的今天,没有 “劳劳亭、长亭 ”这些专门为送别而建造的场所,离别之情已显弥足珍贵,不用鸿雁传书,也没有古人的离愁别恨.现在的我们也许只有从古诗词中才能感受到离别的伤感了吧。 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 “马上赠鞭 ”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 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点评】 一般认为, “表达技巧 ”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 “对偶(仗) ”;还有“双关 ”手法,如 “岁暮 ”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 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 “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朝廷谁请缨 ”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 “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 ”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 “敢爱死 ”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 “济时敢爱。湖南省常德市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