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20xx-20xx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水平升高 B.人在数小时内不进食,胰岛素分泌增加 C.胰高血糖素会抑制糖原的分解 D.血糖含量升高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将减少 24.下列有关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绝对不变 25.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它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淋巴 D.血浆 26.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①O2 ②K+ ③肝糖原 ④血浆蛋白 ⑤血红蛋白 ⑥载体蛋白 ⑦胰蛋白酶 ⑧胰岛素 ⑨尿素 ⑩神经递质. A. ①②③④⑦⑧⑨ B. ①②④⑧⑨⑩ C. ①④⑤⑥⑧⑨⑩ D. ①③④⑦⑧⑩ 27.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关系不大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C.细胞外液渗透压 90%以上来源于 Na+和 Cl﹣ D. 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8.神经纤维受刺激时,下列哪项能表示受刺激部位(箭头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 ) A. B. C. D. 29.如图表示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兴奋传递过程中,在突触 ①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 A.电信号 →化学信号 →化学信号 B.化学信号 →电信号 →化学信号 C.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D.化学信号 →电信号 →电信号 30.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是产生冷觉和热觉的部位 ④下丘脑 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 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31.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淋巴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效应 T 细胞以及记忆 B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的过程均与抗原的刺激有关 ,吞噬细胞、 T 细胞、 B 细胞、记忆 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 32.下列生物或结构中,既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又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是 ( ) ① 细菌 ② 病毒 ③ 花粉 ④ 癌细胞 A. 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33. T 细胞具有短期保护 (效应 T 细胞 )和长期保护 (记忆 T 细胞 )的分工:短期保护的 T 细胞带有 “ 战士 ” 的蛋白分子标记;长期保护的 T 细胞则有 “ 记忆细胞 ” 的蛋白分子标记。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T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 产生效应 T 细胞 B. T 细胞分化产生的效应 T 细胞能与侵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将其杀死 C.记忆 T 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D.记忆 T 细胞能够呈递抗原并 使 靶细胞 裂解 34.免疫工作者在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破坏骨髓和胸腺进行免疫研究后,分别向其体内注入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小鼠出现的变化是 ( ) A.甲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能力,乙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 B.甲组小鼠恢复特异性免疫,乙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 C.甲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乙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能力 D.甲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 能力,乙组小鼠恢复特异性免疫 35.下图表示免疫反应过程,其中 ① ~ ⑦ 表示相关物质或细胞,不正确的叙述是 ( ) A. ① 和 ⑤ 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至少有 3 种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 C.二次免疫时, ③ 只能由 ② 增殖分化而来 D. ⑤ 有可能与机体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 36. 2020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学家分享。 博伊特勒和霍夫曼发现了 toll样受体 (TLR)可识别不同病原体,并在细菌入侵时快速激活非特异性免疫的现象。 斯坦曼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状细胞,并证实其能激 发 T 淋巴细胞引起系列反应,如制造出 “ 杀手 ” 细胞等,杀死被感染的细胞及 “ 入侵者 ”。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toll样受体 (TLR)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其合成与核糖体有关 B. toll样受体 (TLR)存在于细胞膜外表面,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 C.树突状细胞激发 T 淋巴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树突状细胞能激发 T 淋巴细胞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二、 简 答题(共 5 小题, 每空 2分,共 54分) 37. ( 10 分) 科学家通过有关方法,测得多种膜的化学成分,如下表: 物质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