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xx届高考生物二模试卷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促进幼苗生长的最适 BR 浓度在 ﹣ •L﹣ 1之间 C.该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幼苗的初始高度、 BR 的浓度 D.实验中设置空白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考点】 C7: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分析表格:油菜 素内酯浓度在 0﹣﹣ 范围内,随着油菜素内酯浓度的升高,植株的平均株高逐渐升高;油菜素内酯浓度在 ﹣﹣ 范围内,随着油菜素内酯浓度的升高,植株的平均株高逐渐降低. 【解答】 解: A、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 BR 的浓度为 0 相比,各组浓度都是促进了芹菜幼苗的增长,没有体现抑制作用,故不能体现 BR 对株高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 A 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促进芹菜幼苗生长的最适 BR 浓度一定在 ~ •L﹣ 1之间, B 错误; C、 BR 的浓度为该实验的自变量,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芹菜幼苗的生长状况、培养幼苗的 各种条件等, C 错误; D、实验中设置空白对照组的目的是与实验组形成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大麦麦秆放进水中会腐烂释放出抑制藻类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凤眼莲能分泌物质促进水中藻类植物的叶绿素的分解,利用以上原理可以降低水华的发生.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凤眼莲能促进叶绿素的分解,所 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凤眼莲可降低水华的发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为了监测水华的发生,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 D.用大麦麦秆治理水华不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 【考点】 H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H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 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 解: A、凤眼莲能分泌物质促进水中藻类植物的叶绿素的分解,而不是促进自身叶绿素的 分解,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 A 错误; B、凤眼莲可降低水华的发生,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 错误; C、为了监测水华的发生,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 C 正确; D、用大麦麦秆治理水华可能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的概念、三个层次、价值等,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三、非选择题: 7.( 10 分)( 2017•湛江二模)将用完全培养液栽培的植物放入密闭的玻璃瓶内,在室外培养一昼夜,测得瓶内二氧化碳浓 度的变化值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植物从培养液中吸收的氮和磷,参与合成 磷脂、 ATP、核酸、 RNA 等 等 化合物(答两种). ( 2)用 18O 标记完全培养液中的水,结果测得瓶内氧气含放射性,请写出 18O的转移途径. H2180→ 180(或 H20→0 2) . ( 3)图中 AB 段瓶内二氧化碳浓度相对增加的原因是 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 ( 4)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将暗处理后植物的一片绿叶一半曝光,另一半则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该叶,证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甲、乙两同学重复此实验,分别取处于 D 点、 E 点时的叶片进行检测;预测 甲和乙 同学会成功,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叶片曝光的﹣半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 . 【考点】 3L: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 图中, AB 段只进行呼吸作用; C、 E 点是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渐增强, CO2浓度逐渐降低;但是在中午 CO2浓度下降缓慢;到下午 18 点后,光合作用逐渐停止;并且 F 点的 CO2浓度高于 A 点. 【解答】 解:( 1)植物从培养液中吸收的氮和磷,主要合成含有 N 和 P 的化合物,如磷脂、 ATP、核酸、 RNA 等化合物. ( 2)试管中含有带 18O 标记的水( H218O).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消耗了 H2O(其中的氧来自 CO2),分解为 [H]和含有 18 标记的 O2. ( 3)图中 AB 段所对应的时间是 0﹣ 4: 00,此时无光照强度,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瓶内二氧化碳浓度相对增加. ( 4) D 点、 E 点时,瓶内二氧化碳浓度相对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强度较呼吸作用强度大,因此预测甲和乙同学 会成功,看到的实验现象是叶片曝光的﹣半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 故答案为: ( 1)磷脂、 ATP、核酸、 RNA 等 ( 2) H2180→ 180 (或 H20→0 2) ( 3)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 4)甲和乙 叶片曝光的﹣半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光照、温度、 CO2浓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图文信息转换能力,解题关键是能根据瓶内的二氧化碳量的变化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 8.( 10 分)( 2017•湛江二 模)如图为人体排尿反射的基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膀胱壁的感受器产生兴奋时,受刺激部位的神经纤维膜内的电位变化是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神经冲动传递到初级排尿中枢的过程中存在着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两种信号的转换. ( 2)排尿时,尿液对尿道感受器的刺激会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使排尿反射一再加强到尿液排完为止,此为 正反馈 (正反馈、负反馈)调节. ( 3)有人在受惊吓时会发生尿失禁现象,这是因为 大脑皮层 (结构)在短时间内失去对排尿反射的控制. ( 4)健康人的尿液中不会检测出抗体,为什么。 因为抗体 是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不能滤过(肾小球)形成尿液 . 【考点】 E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 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血液中的大分子的物质如血细胞、蛋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