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桓台县20xx_20xx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卷呈送官府。 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甚为称赞。 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 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 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之优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拜授于休烈右散骑常侍,仍旧 兼管修撰国史,多次进封为东海郡公,加封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为官共三十余年,历任清要之职,家中没有些微积蓄。 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以喜怒形于颜色。 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生命终结。 大历七年( 772)去世,年八十一。 这年的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 皇上特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提供仪仗鼓吹。 及至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百匹,布五十段,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宅第宣旨慰问。 儒者所受之恩宠 ,少有能与之相比的。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 11 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注]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 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 8.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 5分) 9.结合尾联,简要赏析 “ 嫌 ” 字的妙处。 ( 6分) 【答案】 8. 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独,思归的痛苦,老之将 至的无奈。 (答对一点给 1分) 9.尾联描写了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 1分) “ 嫌 ” 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孤灯 ” 不嫌弃诗人的情态,( 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 1分)是诗人的无奈与自嘲。 ( 1分)(整体答得符合逻辑,再给 1分) 【解析】 8 . 百姓疾苦,病中感伤;“无伴、思归”体现出了孤寂、思归的痛苦;“发稀”让人联想到了年老的无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9.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诗歌整体内容感知的基础上,感悟意境,找出关 键词进行体会。 关键词:残灯、孤舟、长夜。 让人联想到在一个不眠的长夜,唯有孤舟和残灯相伴的情景;要写出“嫌”是拟人手法,其作用就是生动形象的写出孤灯与诗人相伴的情态;在这种意境中,诗人自然会感受到残灯的温暖、人生的无奈与自我嘲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三)名篇名句默写。 (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6分) (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 , ”。 (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写作者感觉江面辽阔,仿佛在太空中乘风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说明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要回归田园的句子是 “ ,。 ” 【答案】 ( 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 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 “ 浅水滩 ”“ 翻船 ”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 在课标卷已经考核 “ 理解性默写 ”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 写 ” ,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裱画徐 马犇 裱画是一门传统手艺,淮城自古多文人墨客,裱画的地儿也就不缺乏了。 说是裱画,其实字 也裱。 本土出产的画,外地的画,还有那些需要修缮的旧藏,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 但后来,有些作坊后继无人,有些作坊不再经营这老手艺,还有些作坊改成了机裱。 不管别人怎样,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 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一直坚持手工装裱。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 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 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 “ 边芦雁 ”。 他居于淮城天妃宫的芦苇畔,号苇间居士。 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 “ 念芦斋 ” ,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 “ 三分书画七分裱 ” ,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 裱画的程序复杂烦琐,讲究颇多,对裱画师傅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 徐家裱画有三 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 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 裱画徐仔细着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 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 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 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 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 此事成 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 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 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 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 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 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 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 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 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 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 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 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 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 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 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