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一册期末测试内容摘要:
主专制国家 2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发表 B。 《共产党宣言》发表 C。 巴黎公社成立 D。 第一国际成立 23.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 内涵是 A。 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革命 B。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 推动了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 24. 1967 年 3 月,合并建立欧共体的机构不包括 A。 欧洲煤钢联营 B。 欧洲经济共同体 C。 欧洲原子能联营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5.进入 21 世纪后,世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 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B。 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 联合国地位日益提高 D。 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强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0 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2 分,共 24 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得分 评卷人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 在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 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 4 分)。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一册期末测试
相关推荐
图”,分析判断 2224题。 绿阔叶林 ,正确的是 A.①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B.②地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C.③平原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棉花 D.④地位于板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西秦武力消灭六国,实施暴政,中原移民开始大批南下 ,有了 “ 东方犹太人 ” 之称 的客家人。 下 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图。 读图回答 2526题。 25.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则 A、 B 两地间的距离为( ) A. 20km B. km C. 20km 或 km D.以上都不正确 二、细心填一填 (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9. 在公式 s= 12 ( a+b) h 中,已知 s= 16, a= 3, h= 4,则 b= . 10.若( m+1) x|m|+3= 0 是关于 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 m= . 11. 当 x= 时,代数式 13 (
了,则两表变化情况为 ( ) A、安培表示数变大 B、伏特表示数变为零 C、伏特表示数不 会变为零 D、安培表示数不变 1如图所示的电路, K 闭合后,发现灯不亮,伏特表示数为零,正确的判断是 ( ) A、灯 L1短路 B、灯丝 L2断了 C、灯丝 L1断了 D、上述可能都不成立 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家中的电灯、电视机、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之间的连接方法是 ( ) A、串联的 B、并联的 C
任何机械都存在摩擦,总要做额外功 1 吴月的妈妈去超市购物,自动扶梯把她从一楼匀速送到二楼的过程中,她的 ( D ) A. 动能增大,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B. 动能减小,势能增大,机械能不变 C. 动能不变,势能增大,机械能不变 D. 动能不变,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1 两个滑轮完全相同,其重力均为 20N.分别用图所示的两种方式,将重 400N 的物体以相 同的速度匀速提升了 10m
的四个图线中,符合实际的是 ( ) 二、填空( 1 14题每空 2分, 15题每图 3分,计 22分) 1如图所示,小量程电流表 G 的内阻为 25 ,满偏电流为 2mA,若把它改装成 5V、 20V的两个量程的电压表,那么 R1= , R2= 。 1 一个电流表的满刻度电流值 Ig= A,面板如图所示,那么它每一小格所相应的电流是 ________ mA,指针现在的电流示数是
合情理的生活现实的极度夸张”“不难发现剧中人有些方面跟我们十分相似”可知①③④,该戏剧的这些表现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排除②即可,选择 D项。 【答案】 D 40.( 25分) 材料一 1927—— 1928 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 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 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 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