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镇赉县20xx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合情理的生活现实的极度夸张”“不难发现剧中人有些方面跟我们十分相似”可知①③④,该戏剧的这些表现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排除②即可,选择 D项。 【答案】 D 40.( 25分) 材料一 1927—— 1928 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 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 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 粮;另一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1927年 12月,斯大林又提出了“消灭富农”的口号,命令没收富农的财产并将他们放逐,不准他们加入集体公社,部分中农和贫农也被当作富农剥夺。 1929年 11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开始全盘集体化,从此集体农庄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执行过程中,底层执行者经常采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农民入社。 农业集体化政策引起了很多农民的不满,他们在入社前屠杀和出售牲畜,到了 1933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损失了 50%。 部分农民在绝望中毁坏工具、焚烧谷物,还时常参与纵火、暗杀等破坏活动。 ——摘编自百 度百科 材料二 1933年 5月 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 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 额耕种”,是根据某产品上一年度的期末库存以及对下一年度国内市场需求和单产的预测,估计出下一年度的总产量和播种面积总数,然后分别下达到各地区,并根据各个农场历史上的播种面积比例落实到每个农场。 凡是根据政府“按户 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超过限额的农场则会受到相应处罚。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 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 于 1909~ 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至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农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 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邓小平于 1980年 5月 31日就农村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 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 ‘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 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 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根据邓小平谈话的精神,中央于 1980年 9月召开了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会后,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即“ 75号文件”)。 这份《通知》终于公开接受用包产到户的办法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 《通知》下发之后,到 1980年年底,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从 1980年初的 1%上升到 15%,联产承包最终成定局。 1979年,凤阳卖给政府大约 4450万公斤粮食,相当于过去 26年凤阳卖给国家的粮食的总和。 而在人民公社体制下, 凤阳 48万公社社员生产的粮食还不能养活自己。 —— 武文胜《中国民生 60年》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原因。 ( 6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联与美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异同点。 ( 10分) ( 3)根据上述材料,评述中国 80 年代初的农村包产到户政策。 ( 9分)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农业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 1)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学生从材料中“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提出了“ 消灭富农”的口号,命令没收富农的财产并将他们放逐”、发展农业以服务于工业的需要、严峻的国际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的是苏美农业经济政策的异同,其相同点从国家采用的手段来分析,其不同是从政策实施方式、农民是否自愿和影响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评价,学生从该政策背景、特点和影响等角度进行论述即可。 【答案】 ( 1)原因:粮食收购短缺(粮食危机);确保俄国建成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打破资本 主义国家的孤立封锁;适应工业化需要等。 ( 2)相同点:以政府主导(自上 而下),采用行政手段。 不同点:苏联:采用行政命令手段;具有强制性;剥夺富农,扩大打击面;挫伤农民的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激化阶级矛盾,不利于工农政权的巩固。 美国:以立法的形式规范生产和销售;以农民自愿为主;赏罚分明;利用市场调节;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克服市场竞争的盲目性,缓解农产品供需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 3)由地方农民自发行动到中央领导认可、支持(自下而上);政府制定政策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评:吸取了美国和苏联的经验教训,适合中国国情,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 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41.( 12分) 材料 法国历史学家派非常强调价值观念( 或社会价值观 )在引导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价值观念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制度,保罗 戴维称之为 “ 历史载体 ”。 经济史学家戴维将“ 契约和组织 ” 归为制度的一部分。 —— 摘编自 [美 ]查尔斯 P. 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 15001990》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价值观念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