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第4章平行四边形检测题新版浙教版内容摘要:
19. (8分 )如图,在梯形 ABCD中, AD∥ BC,请你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把梯形 ABCD转化成与原梯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简要说明变换理由. 解;取 CD 中点 M, 连结 AM 并延长交 BC 延长线于点 N, 得到△ ABN即为与原梯形面积相等 的三角形.在△ ADM 和△ NCM 中∠ ADM=∠ NCM,DM= MC,∠ DMA=∠ CMN,∴△ ADM≌△ NCM(ASA), ∴△ NCM 可以看作是△ ADM关于点 M的中心对称图形 , ∴△ ABN即为与原梯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20. (8 分 )如图, P为直线 AB 外一点, PC⊥ AB于点 C, D 为直线 AB上不同于点 C的任意一点.求证: PC< PD.(用反证法 ) 证明:假设 PC≥ PD, (1)当 PC= PD 时 , ∠ PCD=∠ PDC= 90176。 , ∴ PD⊥ AB, 这与“过直线外一点 ,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矛盾 , ∴ PC≠ PD (2)当 PC> PD 时 , 则有∠ PDC>∠ PCD, 而∠ PCD= 90176。 , ∴∠ PDC> 90176。 , ∴∠ PDC+∠PCD+∠ P> 180176。 .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176。 ”矛盾.∴ PC> PD 不成立.综上所述 ,可得假设不成立 , ∴ PC< PD 21. (8分 )如图,在△ ABC中,∠ ACB= 90176。 , M, N 分别是 AB, AC的中点,延长 BC 至点 D,使 CD= DM, DN, AB= 6,求 DN 的长. 解:连结 CM, ∵∠ ACB= 90176。 , M 是 AB的中点 , ∴ CM= 12AB= 3, ∵ M, N分别是 AB, AC的中点 , ∴ MN= 12BC, MN∥ BC, ∵ CD= 13BD, ∴ MN= CD, 又 MN∥ BC, ∴四边形 NDCM是平行四边形 , ∴ DN= CM= 3 22. (8分 )如 图,是某城市部分街道示意图, AF∥BC , EC⊥BC , BA∥DE , BD∥AE ,甲、乙 两人同时从 B 站乘 车到 F站,甲乘 1 路 车,路线是 B⇒A⇒E⇒F;乙乘 2路 车,路线是 B⇒D⇒C⇒F, 假 设两车速度相同,途中耽误时间相同,那么谁先到达 F站, 请说明理由. 解:可以同 时到达.。八年级数学下册第4章平行四边形检测题新版浙教版
相关推荐
3.如图所示,在△ ABC中, P, Q 分别是 BC, AC 上的点,作 PR⊥ AB, PS⊥ AC,垂足分别是R, S.若 AQ=PQ, PR=PS, 下面三 个结论① AS=AR,② QP∥ AR,③△ BRP≌△ CSP中,正确的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①和② C.①,②和③ SPA CBRQ 、 答案 : 一、 1. D 解析:∵∠ 1=∠ 2, PD⊥ OA于 E,
年 9 月 1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29 次会议通过任命郭振华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 ( ) B.任免权 C.立法权 D.司法权 11.( )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批准 “ 十三五 ” 规划纲要、表决通过慈善法 „„ 2020 年 3月 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 项议程,在北京顺利闭幕。 这说明( ) ①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阅读理解 ( 19分) 10 西山宴游让作者有“始得”之感,作者究竟有哪些获得。 请用自己 的语言说 明。 ( 5分) 答: 11 有同学认为本文“意有所极,梦亦同趣”中的“意 ”与欧阳修所谓的“醉翁之意”含义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自在悠闲之乐。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请简述理由。 ( 6分) 答: K] 12 本文作者描写的西山之景自有其精妙传神之处
(1)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是国家的根本法。 (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4)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5)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 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 ,使其更好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 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担义务 ,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② 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 ,依法行使权利 ,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 ,自觉 履行法定的义务。 典例 2 (江西中考 )2020年 2月 ,在高铁列车上 ,韩某因为烟瘾难忍 ,竟跑到列车的厕所里抽起烟来 ,致使烟雾警报器报警。 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 ,韩某被处以 500元行政罚款 ,这告诉我们 ( ) ,自觉履行义务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行使权利
诲 ”→ → → 16. 请从写法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 下列任意一个 句子。 ( 4分) ( 1) 那时我 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 “ 晚景凄凉 ” 的味道。 ( 2) 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 17.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 “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 ” 的理解。 ( 4分) 18. 那个 “ 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