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施肥技术内容摘要:
2、,产量降低。 磷促进植株生育健壮,提高块茎品质和耐贮性,增加淀粉含量和产量。 若磷不足则植株和叶片矮小,光合作用减弱,产量降低,薯块易发生空心、锈斑、硬化、不易煮烂,影响食用品质。 钾能增进植株抗病和耐寒能力,加速养分转运,使块茎中淀粉和维生素含量增多。 钾若不足则生长受抑制,地上部分矮化,节间变短,株丛密集,叶小呈暗绿色渐转变为古铜色,叶缘变褐枯死,薯块多呈长形或纺锤形,食用部分呈灰黑色。 硼有利于薯块肥大,也能防止龟裂。 对提高植株净光合生产率有特殊作用。 铜能提高蛋白质含量,增加植株呼吸作用。 增加叶绿素含量,延缓叶片衰老和增强抗旱能力都有良好作用。 同时也有提高植株净光合生产率的作用。 马铃薯在生育期吸收 3、钾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 氮素是从萌芽后到花蕾着生期前后含量最多。 磷的含量随着植株生长期的延长而降低。 钾的含量在萌芽时低,萌芽后迅速增加,在开花期后反而下降。 镁和钙都有随生长期延长而增高的趋势。 茎叶中的养分在块茎开始膨大时向其中运转。 块茎中无机成分氮和钾占其全吸收量的 70,磷占 90,钙占 10,镁占 50左右。 三、施肥技术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用量为每公顷 5 吨。 施用方法依有机肥的用量及质量而定,量少(每公顷 15 吨)质优的有机肥可顺播种沟条施或穴施在种薯块上,然后覆土。 粗肥量多时应撒施,随即耕翻入土。 磷、钾化肥也应作基肥施用。 种肥在播种薯块时施用,用过磷酸钙或配施少量氮肥作种肥。马铃薯施肥技术
相关推荐
2、高垄,覆垄高 810 厘米。 地膜覆盖的宜进行宽窄行种植,并结合播种施足底肥。 按大行距 7075 厘米,小行距 3035 厘米,株距 20 厘米左右。 在两小行间撒施硫酸钾型复合肥 3040公斤/亩。 覆土后垄高 56 厘米,宽 6070 厘米,然后用地膜盖双行,要求地膜全部覆土 12 厘米,以看不见地膜为佳,每下一场大雨都要把冲刷掉土的部分重新覆土。 在种植 46 天即可出苗,可破膜放苗
2、好氮磷钾配合的平衡施肥;北方土壤有效钾含量比南方高,粮食作物钾肥的施用不普遍,但是针对马铃薯需钾多的特点,要适量补充钾肥。 建议,氮磷钾化肥的适宜比例:北方地区平均为 1方地区平均为 1设马铃薯亩产水平在1500 公斤左右,推荐氮肥施用量折纯氮 10斤/亩、钾肥用量折纯 5斤/亩、磷肥用量折纯 3斤/亩。 在马铃薯施肥的时期、方法及分配方面,要采用基肥和追肥两种。
2、时即可播种。 切块播种时,切刀要消毒,要求单块重 3050 克,每个薯块要有芽眼,并用草木质拌种。 二、开沟起畦每 3 米包沟起畦,沟宽 30 厘米,沟泥均匀撒于畦面并呈龟背型,利于排水,然后开好环田沟。 三、播种和盖草种植规格为株距 25 厘米、行距 30 厘米,每畦种 9 行,放种时芽眼向上。 播种后,再在行距之间均匀施基肥,亩施腐熟粪肥 2000 公斤、硫酸钾 50 公斤,然后盖上稻草
2、90%,因此要加强对这些害虫的防治。 套袋前喷药套袋前 12 天细致周到地喷施 1 次杀菌杀虫剂。 如用 50%多菌灵800 倍液(或 1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杀死 2500 倍液、10%蚜虱净25003000 倍液防治轮纹病、锈病、黑斑病、黑星病、梨蝽象、梨木虱、黄粉蚜、康氏粉蚧等。 喷药浓度不要过高或过多的农药混用,以免造成药害和果面污染。 施药后
2、连喷 23 次可达到理想防效。 二、早疫病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薯块也能受害。 该病的发生早于晚疫病,一般从下部老叶首先发病,开始在叶片上形成褐色的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又具有同心轮纹的暗褐色病斑,故又称轮纹病斑,病斑与无病组织界限分明,严重时叶片干枯。 2、薯块感病后,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略有下凹,薯肉变成褐色,干腐,下面有一层木栓化组织。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增施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