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夏播留种技术内容摘要:
2、切。 薯块准备好后,小块整薯用 10 毫克/千克赤霉素浸种,切块的薯种用 1 毫克/千克赤霉素浸种,处理时间均为 10 分钟,以打破休眠,促进芽眼萌发。 浸种后稍晾晒,并用草木灰拌种,于 20 度左右温度堆层催芽。 注意掌握相对湿度保持在75%为宜。 一般在幼芽 12 厘米时,即可播种,否则在操作中易于碰伤幼芽。 月下旬冬麦收获后,要按墒情提前深耕灭荐茬,精细整地,达到平、细、松的要求,然后亩施磷酸二铵 25 千克,并采用多菌灵和甲基异柳磷进行土壤消毒处理。 有条件的地方可重施腐熟农家肥为底肥。 舟曲一般在大暑至立秋期间播种较为适宜。 可采用垄播或先平播后起垄的方法播种。 由于留种田以增加薯块数量为主,所以播 3、种密度应适当加大,要以每亩 6000 株以上为宜,播种深度 10 厘米。 注意防旱排涝,保证幼苗健壮生长。 管理以促为主,注意防治虫害和杂草,始花期应及时中耕培土,控制地上部分徒长。 若生长过于旺盛,可喷施矮壮素控制。 结薯期用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防止叶片早衰,促进薯块形成和膨大。 在苗其和结薯期的管理中,要随时除去卷叶,花叶,矮化,黄化,缩叶,以及茎杆细弱等退化型植株和感染晚疫,环腐等病害的植株,并注意防治蚜虫,二十八星螵虫的危害。 在花期可根据花色等性状进一步去杂,提高品种纯度。 黄叶落,应及时收获。 在采收过程中,应进一步除去畸形和病烂块茎,并注意小型薯块的回收,一般 5 克以上的薯块,均能作种薯收回。 冻,防腐烂,防早萌芽,所以种薯收获后,需要在干燥通风处散放,进行预贮处理,防散失过多的水分。 在预贮中要经常翻动,并不断除去病烂块茎。 通过预贮处理后,进行越冬贮藏。 可采取室内堆贮或窑贮,温度控制在 25 度最佳。 贮藏过程中应时常翻动,随时捡去病烂薯块,温度回升早的地方,要注意防止种薯眼过早萌发,若温度无法控制,要采用放置大蒜后后密封的方法抑制早萌。 经过冬贮的种薯,可以直接用于早春地膜马铃薯栽培或春播大田生产。 专利查询。马铃薯夏播留种技术
相关推荐
2、90%,因此要加强对这些害虫的防治。 套袋前喷药套袋前 12 天细致周到地喷施 1 次杀菌杀虫剂。 如用 50%多菌灵800 倍液(或 1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杀死 2500 倍液、10%蚜虱净25003000 倍液防治轮纹病、锈病、黑斑病、黑星病、梨蝽象、梨木虱、黄粉蚜、康氏粉蚧等。 喷药浓度不要过高或过多的农药混用,以免造成药害和果面污染。 施药后
2、高垄,覆垄高 810 厘米。 地膜覆盖的宜进行宽窄行种植,并结合播种施足底肥。 按大行距 7075 厘米,小行距 3035 厘米,株距 20 厘米左右。 在两小行间撒施硫酸钾型复合肥 3040公斤/亩。 覆土后垄高 56 厘米,宽 6070 厘米,然后用地膜盖双行,要求地膜全部覆土 12 厘米,以看不见地膜为佳,每下一场大雨都要把冲刷掉土的部分重新覆土。 在种植 46 天即可出苗,可破膜放苗
2、连喷 23 次可达到理想防效。 二、早疫病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薯块也能受害。 该病的发生早于晚疫病,一般从下部老叶首先发病,开始在叶片上形成褐色的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又具有同心轮纹的暗褐色病斑,故又称轮纹病斑,病斑与无病组织界限分明,严重时叶片干枯。 2、薯块感病后,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略有下凹,薯肉变成褐色,干腐,下面有一层木栓化组织。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增施肥料
2、3 公斤和 1528 公斤,分别比对照东农 303 减产 增产 两年平均亩产 1591 公斤,比对照东农 303 增产 南方冬作组块茎亩产分别为 1702 公斤和 1437 公斤,分别比对照东农 303 增产 两年平均亩产 1570 公斤,比对照东农 303 增产 2005 年早熟中原二作组生产试验,块茎亩产 1902 公斤,比对照东农 303 增产 该品种符合国家马铃薯品种审定标准
2、果盛期可结合打药叶面喷施 素+酸二氢钾+磷酸钙,防止早衰,延长采收期,增加后期产量和经济效益,以傍晚喷施最好。 2、合理整枝打杈在门茄下部叶的叶腋间容易萌发侧枝。 因此门茄坐住后要及时去掉门茄以下的侧枝,保留二叉状分枝。 在茄子生长的中后期,门茄以下老叶全部打掉,主要目的是减少养分的消耗,有利于通风,并可减少病害的发生。 定植密度在每亩 1800左右的地块可不整枝,任其自然分枝结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