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丛枝病内容摘要:
2、,节间亦缩短,丛生成簇状,花朵畸形,膨大,数量多,褐色,不正常地密集在一起。 病花发育不正常,常早落,不能结实。 偶尔能结l 一 2 个果,则果小,肉薄、味淡,不堪食用。 病穗干枯后不易脱落,常悬挂于枝梢上。 二、病原本病是由龙眼丛枝病毒(染所致。 病毒粒体为线状,大小为 12微米;只存在于寄主筛管内,多数是许多粒体聚集在一起,少数是单独存在。 其后又从病枝梢皮内、病叶的叶柄和叶脉中,分离出 1 种球状粒体,大小约为 40 一 70 毫微米。 究竟哪一种粒体为本病的病毒粒体,有待进一步研究。 亦有根据症状表现为病原可能是类菌原体,尚待深入研究。 丛枝病毒的寄主范围除龙眼外,人工接种尚可侵染荔枝。 三、发生过程本病 3、主要通过嫁接传染,用 2 年生砧木嫁接病枝,约经 7月的潜育期就可发病。 种子可能带病。 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有病的苗木、接穗和种子的调运。 福建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病毒组试验研究证明,龙眼鬼帚病自然传病介体昆虫是荔枝靖象和龙眼角颊木虱。 荔枝蜡象 1若虫不能传病,但 3石虫的传病率高达 188一 450,成虫寿命长,能飞翔,其传病范围和传病时期均超过若虫。 荔枝焙象成虫和若虫每年 6 一 11 月,均能传播此病。 龙眼角颊木虱成虫传病率为 223一 378。 四、发病条件通常幼龄树比成年树容易发病。 高压苗比实生苗发病率高。 龙眼各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红核仔、牛仔、大粒、赤壳、油潭本、普明阉、福眼、蕉眼、花壳、气龙岭等品种均较感病;而信代本、东莹龙眼等则较抗病或耐病。 果园管理不良,荔枝蝽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多,树势衰弱的植株,容易发病。 专利查询。龙眼丛枝病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裂枣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
2、子、磷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以及氯离子等,与土壤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磷酸钙、硫酸钙及氯化钙,使土壤中的可溶性钙减少,造成缺钙。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土壤均缺钙,土壤干旱是缺钙的原因之一。 土壤干旱时,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被固定在土壤中的钙元素大部分都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才能变成可溶性的钙。 原因二:地下水位降低,土壤干湿不均造成裂枣。 在 70
龙眼秋季栽培的管理技术
2、肥每株施三元复合肥 2 公斤、人粪尿 100 公斤。 施肥方法在树冠边缘垂直线下挖沟,深度 2030 厘米,施后盖土,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果园灌水一次,增加土壤湿度,提高龙眼树吸肥效果,加速龙眼树势的恢复。 二、培养结果母枝,为翌年丰产高产打下基础。 龙眼最理想的结果母枝是最后一次成熟的秋稍,所以在果实采摘后,要及时加强母树水肥管理,促进秋稍的萌发,把秋梢培养成强壮的结果母枝。
龙眼秋季栽培管理技术
2、果园灌水一次,增加土壤湿度,提高龙眼树吸肥效果,加速龙眼树势的恢复。 二、培养结果母枝,为翌年丰产高产打下基础。 龙眼最理想的结果母枝是最后一次成熟的秋稍,所以在果实采摘后,要及时加强母树水肥管理,促进秋稍的萌发,把秋梢培养成强壮的结果母枝。 用水肥控制秋梢萌发的整齐度,这样也便果园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三、修剪与整枝。 为使龙眼树有一个良好的树冠,提高龙眼单位面积的产量